羽绒服代销骗局全链条拆解:中间人如何“两头吃”让商家血本无归
发布时间:2025-04-01 18:55 浏览量:2
故事案例篇:一场精心设计的“白鹅绒”骗局
第一幕:熟人抛出的“暴利陷阱”
2023年11月,陈浩带着一份商业计划书找到林峰,声称可通过直播带货销售高端羽绒服:“你每件净赚50元,我负责对接供应商和主播,只赚中间差价。”他展示的样品是一件标有“90%白鹅绒”的羽绒服,并强调:“白鹅绒成本高,但直播间能卖到599元,绝对暴利!”
林峰要求与供应商直接签约,陈浩却神秘一笑:“供应商是行业龙头,只接大单,我先帮你签合同。”三天后,陈浩送来一份盖有“鑫源服饰”公章、法定代表人“王总”签字的《采购合同》,约定采购“90白鹅绒女士羽绒服”,单价285元/件(600件起订)。
第二幕:合同修改暗藏杀机
一周后,陈浩突然提出修改合同:“白鹅绒成本太高,改成普通羽绒服更稳妥。”新版合同删除了“90白鹅绒”字样,仅标注“女士羽绒服”。林峰质疑时,陈浩拍胸脯保证:“实际发的货还是白鹅绒,改名称是应付财务流程!”
此后半年,林峰向陈浩提供的李娜、张强等个人账户支付货款213万元,采购6800件羽绒服。陈浩团队在直播间以“欧洲进口白鹅绒”为卖点疯狂促销,售价599元的羽绒服迅速售出5000件。
第三幕:检测报告揭开骗局
2024年4月,剩余1800件羽绒服滞销。林峰依据合同要求“鑫源服饰”回购90%库存,陈浩却称:“王总资金链断裂,我也联系不上他!”林峰将库存送检后发现,所谓“白鹅绒”竟是成本不足80元的鸭绒。更令人震惊的是,“鑫源服饰”工商登记早已注销,合同公章系伪造……
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法律分析篇:四重法律风险与破局之道
一、刑事定性:这不是普通欺诈,而是有组织的经济犯罪
陈浩团队的行为已涉嫌构成三项刑事犯罪:
1、合同诈骗罪(《刑法》第224条)
1)虚构“鑫源服饰”供应商资质,伪造公章签订合同;
2)通过修改合同关键条款(删除“白鹅绒”质量描述)降低履约标准;
3)将213万元货款转入李娜等个人账户,形成资金池实施占有。
2、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刑法》第140条)
1)以鸭绒冒充白鹅绒,单件货值(599元)远超200元立案标准;
2)已销售5000件(货值299.5万元)+库存1800件(货值107.8万元),总金额达407.3万元,属“数额特别巨大”,主犯可判15年有期徒刑。
通过李娜、张强等多层个人账户拆分转移资金,符合“掩饰犯罪所得来源”的构成要件。
4、刑事报案要点:
1)提交新旧合同对比、检测报告、资金流水证明“非法占有目的”;
2)通过IP地址追踪直播团队与“王总”账号关联性,锁定犯罪团伙。
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二、民事追责:如何突破“合同相对性”壁垒?
陈浩持有伪造的“鑫源服饰”合同,使林峰有理由相信其具有代理权。若法院认定构成表见代理,则合同责任由被代理人(鑫源服饰)承担。但由于该公司已注销,可追究陈浩冒用他人名义订立合同的侵权责任。
2、共同侵权责任(《民法典》第1168条)
陈浩团队同时实施了两类侵权行为:
1)对林峰的欺诈:诱导签订虚假合同,造成货款损失;
2)对消费者的欺诈:虚假宣传导致林峰面临赔偿风险。
林峰可主张陈浩、李娜、张强等参与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1、条款性质认定
1)若该条款由陈浩单方提供且未协商,根据《民法典》第496条,可主张其不成为合同内容;
2)若林峰能证明陈浩曾承诺“滞销全包退”,可通过微信记录推翻书面条款。
2、履约主体锁定
1)陈浩以“鑫源服饰代理人”身份承诺回购,但其无权代理行为已被刑事立案,回购义务应由实际获利方(陈浩个人)承担;
2)通过审计李娜等账户资金流向,可证明陈浩是实际收款人,进而要求其个人履行回购义务。
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四、企业自救指南:三招实现止损与风控升级
第一步:刑事民事双线联动
1、立即报案并取得《立案通知书》,冻结涉案账户资金;
2、同步提起民事诉讼,主张陈浩等人赔偿货款损失+消费者赔付准备金。
第二步:消费者赔偿预案
1、在电商平台发布产品召回公告,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9条主动承担责任;
2、设立专项赔偿基金,后续通过刑事退赔程序向陈浩团队追偿。
第三步:供应链风控体系重构
1、供应商穿透核查
1)合作前查验对方营业执照、质检报告原件,并通过企查查核实企业存续状态;
2)要求法定代表人当面签署合同,并录像留存签约过程。
2、合同关键条款“四不能改”
1)产品质量标准、验收方式、付款路径、违约责任等核心条款禁止单方修改;
2)增设“卖方保证条款”:“若产品检测不合格,卖方按货款300%赔偿”。
3、资金监管“三一致原则”
1)收款账户名称与合同签约主体一致;
2)付款金额与合同约定单价一致;
3)付款进度与货物交付节点一致。
结语
商业合作中,法律才是最好的“中间人”。林峰的遭遇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合作方刻意阻隔你与上下游的直接接触时,真相往往不堪一击。此案给所有企业主的启示是:
1、拒绝“神秘主义”:任何不愿露面的“供应商”“客户”都应引起警惕;
2、警惕“合同变脸”:核心条款的随意修改,本质是降低对方的违约成本;
3、守住“资金底线”:流向个人账户的货款,极可能是骗局的最后一环。
商业世界从不同情眼泪,唯有用法律武装自己,方能在陷阱密布的市场中守住底线。记住:当你觉得某个合作“顺利得不可思议”时,或许正是该启动法律审查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