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收割中国的20%利润?低端产业链外迁,2025出口迎来大变局
发布时间:2025-04-09 17:03 浏览量:8
2025年1-2月,当各经济体的出口成绩单相继呈现眼前,一幅复杂且微妙的全球贸易画卷徐徐展开。
首先将目光投向亚洲,这里的几个重要经济体的出口数据赫然反映着各自的经济态势。中国海关总署于3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25年的前2个月里,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了6.54万亿元,同比下降了1.2%。我国的出口规模达到了3.88万亿元,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新高,并且同比增长了3.4%。
这看似矛盾的数据背后,实则蕴含着诸多值得深入探究的因素。出口规模达到新高,这无疑是我国出口具有强大韧性与巨大潜力的有力证明。在全球经济波涛汹涌大环境下,凸显出我国经济坚如磐石的底气。
再把视线转移到其他的经济体。
越南1月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为631.5亿美元。环比下降了10.5%,同比也下降了3.5%,其中出口下降幅度达到了4.3%,可以看出其经济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韩国产业研究院曾经发布报告做出预测,2025年韩国出口有望突破7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2%。可是,仅仅从1-2月的数据来看,韩国出口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之下,仍然面临着自身结构调整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源于其产业结构与全球经济需求变化之间的磨合与适应过程。在各经济体出口数据起起落落的过程中,我国1-2月的出口有一个极为耀眼的亮点,那就是汽车出口。虽然目前尚未获取到其具体的增长数据,但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从国内市场逐步走向国际舞台。
比亚迪、蔚来等品牌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这些品牌的出口金额持续攀升,在全球绿色出行的浪潮中,抢占了重要的市场份额。这不仅是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竞争力提升的体现,更是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从东亚加东南亚经济体整体的出口表现来看,欧美需求的变化仍然掌控着整个局势的发展。随着欧美经济结构进行深度调整,其消费市场的偏好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传统制造业产品在欧美市场的需求逐渐下降,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则逐渐上升。这种变化从侧面深刻地反映出全球产业链正在经历一场深度重塑。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低端产业链确实正在向越南、印度等地迁移。越南凭借其廉价的劳动力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纺织、制鞋等产业纷纷在越南落地生根;印度在电子代工等领域也逐渐崭露头角。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产业链的价值创造呈现出一种倒三角结构。全球发达经济体掌握着中高端产业,它们创造了70%-80%的价值,而低端产业仅仅创造20%-30%的价值。以苹果产业链为例,苹果公司凭借其核心技术与强大的品牌运营能力,占据了产业链利润的大头。而负责组装的富士康等企业,尽管雇佣了大量的劳动力,却只能赚到很少的钱,人家在吃肉,我们只能喝汤。
所以对于我国而言,产业升级才是破局之道。近年来,我国在5G通信、高铁、航天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5G技术的大规模商用风,吹遍了智能制造业、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等多个行业,推动了这些行业的变革,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从规模以上工业来看,2023年,中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6%,比2012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7%,比2012年提高了6.3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见证了我国产业升级的坚定步伐。
产业升级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价值的提升,更是在产业链上话语权的增强。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尽管阿迪、耐克等外资品牌将大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等国家,但我国依旧稳坐全球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宝座。
这背后离不开安踏、李宁、雅戈尔、波司登、百丽等本土品牌的崛起。这些本土品牌在国内建立生产基地,不仅为国内的就业市场注入了活力,带动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更是通过精心的品牌建设与持续的技术创新,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产业升级和低端产业链外迁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回首往昔,在疫情期间,我国凭借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在出口方面展现出强劲的韧性。如果对比2022年和2020年(按美元计算),中国出口增长了39%,越南增长了31.5%。这足以表明,不管是赶超还是追赶,都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且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着力于中高端产业的升级与突破。这不仅关系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更关联着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与话语权。
唯有在中高端产业领域扎稳根基,才能够在全球经济的浪潮里掌握自身命运,驶向更广阔的发展天地。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中国在产业升级道路上创造更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