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82岁奶奶创业欠债千万,10年还清2077万,91岁一句话令人敬佩

发布时间:2025-04-11 21:30  浏览量:10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感谢您的支持!

2021年春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出现在杭州市郊区的一栋老居民楼前。她手中拎着一个装满现金的布袋,站在门前敲了三次门。

开门的是她的侄子,一时间愣住了。老太太把钱递了过去,语气坚定:“七万元,咱们把账还清了。”

那是她十年前欠下的一笔债务——她侄子的借款。她说完,又缓缓从口袋里掏出那张保存多年的欠条,“你收好钱,把这纸撕了,我也就能安稳过个年了。”

侄子迟疑了一下,最后在她坚持下收下钱,撕掉欠条。那一刻,她眼眶泛红,声音低沉但有力:“不欠了,不怕了。”自此,2077万元债务,在十年间一张张还清。这一年,她91岁。

2011年之后的十年,是陈金英生命中最沉重也是最忙碌的一段时间。那年,她已经82岁,刚刚因为资金断裂关闭了自己经营数十年的羽绒服厂。

2077万元的债务压在身上,熟人、邻里、债主、甚至是合作方都默认她不会还清。可她自己清楚,这笔债,不是数字,而是对过去承诺的兑现。

每天凌晨三四点,她便出门推着三轮车赶往附近乡镇的集市。冬天清晨的寒风刮脸,她戴着手工缝制的口罩和老花镜,一针一线地赶着最后的库存;夏日午后,她推车摆摊,衣服厚重,她汗水浸湿背部。没有助理,没有员工,一切自己动手完成。

她的货架上,是她亲手做的羽绒服——不是那种流行款,而是为老年人量身设计,便于穿脱,保暖厚实。市场摊主们对她从一开始的疑惑,慢慢变成尊敬。

年届87岁高龄的她,终年无休,售出的衣服竟多达2000余件。89岁的她入驻直播平台,仅一日,便凭借手机售出价值超10万元的商品。

屏幕那头是一个皱纹深刻但目光坚定的老人,她用手一点一点展示衣服的内衬和拉链的顺滑。直播结束,她擦着额头汗水,一边登记订单,一边计算要还的账。

每一笔钱,她都记得清楚。她说:“不是我记性好,是我不敢忘。”

2011年冬天,原本喧嚣的兴华羽绒厂安静了下来。曾经机器日夜不停的车间,此刻空荡无声。羽绒服市场突变,低价竞争汹涌而来,产品堆积如山,订单骤减,合伙人撤资、供货商催款,连银行都停掉了贷款续期。

陈金英原以为2004年那次扩建是新腾飞的开端。她卖掉原来的小厂房,用贷款1600万元购入土地、扩大设备,还招募了数十名新员工。

但她没料到,市场饱和来得如此之快,价格战将她数十年积累的品牌优势彻底击垮。

那年年底,她负债总额2077万元。她那时候82岁,手边只剩一间租来的旧仓库和几百件库存衣物。

债主们上门时,看到的是一位皱纹深刻却站得笔直的老太太。她没有逃,没有躲,站在仓库门口说:“我不会赖账,也不会跑。你们再给我点时间。”

拒绝破产

她可以破产。有人提议她申请清算,有人建议子女代偿,还有人说:“你这年纪了,没人会怪你。”可她拒绝了所有人。

她把房子卖了,把老厂房拍卖,把仅有的金银首饰换成现金。她不允许儿女接手自己的责任。有人问她:“你为什么非要自己来?”她低头缝着衣服,只回了一句:“我签的欠条,我来还。”

没有厂房,她就在仓库做;没有门店,她去集市摆摊。每天清晨她自己踩缝纫机,晚上用老旧手电检查针脚,手上布满老茧和针眼。她的货从不打折,却从不滞销,因为大家知道——这是她血汗换来的每一件。

创业初期

1983年,她已经53岁。当时的她已经在医院工作多年,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但退休后的她不甘心过平淡日子。

她注意到一个现象:市场上的羽绒服样式雷同、材质单一、尤其不适合老年人穿着。于是,她用3000元积蓄,在自家屋后建了一个小作坊,创立了“兴华羽绒厂”。

她亲自设计衣服款式,亲自挑布、剪裁、缝制,白天工作,晚上调配羽绒。产品一上市,因舒适保暖而受欢迎,尤其在老年人圈子中口碑迅速传播。几年时间,她的品牌逐渐扩张,工人从3人发展到50人,厂房也从小作坊变成数千平米的生产车间。

她不善言谈,却懂得坚持。她说过:“只要东西做得好,就不怕没人买。”

陈金英出生于1930年代浙江一处农村。她的父亲和祖父都是乡医,但她作为女儿却无法接受正规教育。她一边种地,一边偷看家中的医书,从草药图谱背到解剖结构,一点点学会为邻里简单诊治。

成年后,她通过成人考试进入医学院,后来进了医院。她曾为患者垫付药费,曾深夜跑回村里为老人看病。那些年她默默为人撑伞、搭桥,但从不张扬。对她而言,“能还得起”的一切都是本分。

2021年年底,媒体来到她位于浙江的服装工作室采访。陈金英仍在整理刚缝好的衣服,尽管91岁,腰已佝偻,但仍坚持每日进厂。

记者问她:“这十年,你靠什么撑下来?”

她头也不抬,轻声说:“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做人最重要的是诚信。”

这句话没有任何修饰,却让在场的人一时沉默。对她而言,那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她用2077万元、十年劳作和一生坚持走出来的——底线。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