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蒸发5000亿!7年狂撒31亿广告费的海天,“钞能力”不管用了

发布时间:2025-04-20 06:39  浏览量:4

又一中华老字号顶不住了!3年亏损5000亿,狂撒31亿广告费都救不活!

曾几何时,海天酱油是资本市场的“神话”。

素有“酱油界茅台”的中华老字号,一度坐拥近7000亿市值,风头甚至盖过万科和中石化。

然而短短三年间,它的市值如雪崩般蒸发5000亿,如今仅剩2112亿。

曾经家喻户晓的国民品牌,为何会跌下神坛?

全是科技与狠活?

“海天酱油,家的味道”一句再普通不过的广告语给人一种暖暖的归宿感。

当电视上铺天盖地的海天广告出现时,观众们很快就记住了海天这个名字,超市的货架上也摆放着海天生抽老抽料酒等一系列产品。

一时间,海天成了调味品界的“巨头”,也一度成为了中华老字号,甚至连一个三岁的小孩都知道海天是什么。

但没想到的是,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海天酱油也出事了,当消息被爆出的时候,那可是一片哗然。

2022年9月,短视频博主辛吉飞用“50克盐、50克味精兑酱油”的夸张表演,揭开了食品行业“科技与狠活”的遮羞布。

尽管视频中未点名海天,但网友很快扒出,海天酱油的国内版含添加剂,而出口日本的版本却干干净净。

一时间,“双标黑心”的骂声铺天盖地。

面对质疑,海天的公关团队却上演了一出“教科书级的反面案例”,首份声明避谈核心问题,反而威胁起诉“造谣者”,这是一个企业最忌讳的操作,因为越是这样,就越让消费者觉得他们产品有问题。

而第二份声明搬出“国内外标准差异”,却被解读为甩锅消费者,直到第三次,才勉强解释“添加剂符合国标”的说法。

但此时,公众早已失去耐心,也对海天失去了信任,于是短短一周的时间,海天市值蒸发380亿,而竞争对手千禾味业却股价三连涨,消费者狠狠的给海天上了惨痛一课。

这场危机暴露的不仅是公关失误,更是传统品牌与新时代消费者的脱节。

年轻人对“零添加”“健康标签”趋之若鹜,而海天虽有无添加产品,却因价格高、渠道少,被淹没在货架角落。

更讽刺的是,舆论风暴中的罪魁祸首谷氨酸钠,本质就是味精,本无害处,但信任一旦崩塌,科学解释也成了苍白无力的辩解。

曾几何时,海天在广告方面投入的资金也是非常多的,2016年至2021年,仅仅6年的时间,它豪掷27亿广告费,霸屏央视新闻联播片头,赞助《最强大脑》《吐槽大会》等热门综艺。

另外再配合“撒币式”渠道策略,高返点吸引经销商,硬是把酱油铺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

这套“电视广告+线下覆盖”的组合拳,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无往不利,助其拿下16.74%的市占率,碾压同行。

当海天出现了公关危机后,他们再次想到了在宣传力度上砸钱,但没想到的是,结果却不理想。

因为如今的时代变了,当直播带货和短视频成为新战场,海天却还在守着老一套。

2023年前三季度,其线上收入仅7亿,占总营收不到4%。

反观对手千禾味业,凭借“零添加”标签和直播间“健康科普”,在抖音快手狂揽流量。

不过海天并非没有尝试转型,曾推出“酱温冰淇淋”蹭跨界热点,却因口味猎奇沦为打卡噱头。

预制菜风口如火如荼,它又因“科技与狠活”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畏首畏尾,错失良机。

更致命的是,其核心客户正在流失,海天60%收入依赖餐饮业,但疫情后餐饮复苏缓慢,家庭消费却蓬勃增长。

新一代“厨房小白”偏爱火锅底料、懒人调料包,而海天在这片蓝海中几乎毫无建树。

即便今年前三季度营收仍有177.55亿,但增长乏力、利润缩水的警报已然拉响。

还能重新站起来吗?

尽管跌得惨烈,但海天仍是行业“女帝”,疫情前,其市占率超第二名中炬高新4倍,千禾味业更是望尘莫及。

庞大的产能、成熟的供应链和渠道网络,仍是护城河,但光靠“吃老本”,迟早会被后来者颠覆。

海天高管坦言,2023年是“十年来最复杂的一年”,要破局,必须彻底告别傲慢,拥抱变革。

产品端,需加速推出高性价比的零添加系列,并进军复合调味料赛道,生产端,建立透明可追溯的质量体系,重塑消费者信任。

如果能放下身段玩转新媒体,让网红和KOL(关键意见领袖)为品牌“讲新故事”,不知道是否可行。

曾靠电视广告和线下渠道称王的海天,却在互联网时代手足无措。

但危机亦是转机,只要肯放下“龙头老大”的架子,读懂年轻人“既要健康又要便利”的需求,老字号仍有翻盘的可能。

回头再看,海天市值蒸发5000亿,或许并非悲剧,而是一次迟到的“价值回归”。

泡沫挤净后,若能痛定思痛、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这位“酱油女帝”或许能像当年的李宁、波司登一样,上演“老兵不死”的逆袭戏码。

毕竟,老百姓的厨房可以没有茅台,却不能没有一瓶好酱油。

你觉得海天还能继续复活重回巅峰吗?

信息来源: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