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印记
发布时间:2024-12-14 08:00 浏览量:3
冬日的印记,是枝头沉甸甸的柿子,是窗外的寒风,是身上的羽绒服,也是刚出炉的苹果派,是晚行候鸟的身影,是壮阔的冬日山景……本期,同学们就写下了自己眼中的冬日印记。
路边
孟宝莹(13岁)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二(19)班
恋冬情结
谷思邈(10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1)班
有人喜爱山花烂漫、生机勃发的春天,有人感慨于丰收与凋落并存的秋季,也有人只爱那热情似火动辄大汗淋漓的盛夏。而我,独爱那冷峻、孤傲却又充满斗志的寒冬!
北方的冬天,离不开风的呼啸、呐喊与助威。所有畏寒怕冻的人,都会下意识地痛斥或诅咒那一阵阵如针如刺、无孔不入的风的狂妄、无情和冷酷。于是,轻盈又厚重的羽绒服、松软而贴心的大围脖、遮头护耳的绒帽棉帽都成了每个人的必然标配。这时,风又转向那些尚未“零落成泥碾作尘”的片片秋叶,尖叫着将它们抛向空中,又情绪失控地追赶它们、击打它们。树叶在空中扭动着身体,瞅准时机就会撞几下紧闭的窗户玻璃,试图向窗内的主人呼救。我常突发奇想:如果有人喜欢在呼啸的寒风中,聆听冬天的宣言,感受冬天的伟岸,赞美冬天的力量,那定是有着坚强意志的人。
北方的冬天,大雪会成为不速之客,点缀装扮着这里的脉脉温情。你会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它们从天而降,那一片片、一朵朵、一缕缕的白色小精灵,纯洁无瑕地飘来荡去,时而舒缓,时而急促。舒缓时,如缩小版的芭蕾舞演员,轻步曼舞,妙态绝伦;急促时,如训练场上的士兵,身手矫健,气势如虹。她们是上天派来的使者吗?簇拥着来到这个世界:宣告一串喜讯,揭示一个秘密,装扮一片美丽,维护一份纯洁,呵护一群生命……转眼间,她们悉数投入大地的怀抱,好累啊,索性拿自己当棉被,盖在身上便安然入睡了。于是,大地呈现一片银色之光,清新、祥和、静谧而芬芳!那是蜡梅吗?白里透红的花瓣,润滑透明,像琥珀雕刻而成,有着冰清玉洁的雅致。淡淡幽香拂面,傲然枝头挺立。“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梅花因了冰雪而声名远播,自然也为我们的冬季增添色彩与傲骨。
我爱冬季,还缘于冬的壮烈意境和情怀。凛冽的寒风、彻骨的冰雪,总能激发我向困难挑战的斗志,唤醒我深藏内心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我的恋冬情结,何尝不是每年一次的自我挑战,自我审视和自我奋进!
柿子摇
张雨嘉(14岁)
北京中学初三(7)班
一团热气从几根颇有分量的面中窜出来,飞上天际,混入冬日晴空。枯枝上的柿子晃呀晃,染红了眼前的天和云。
还记得那年冬天,我下定决心要寻新北京城内的“京味”,于是来到南锣鼓巷。不知怎的,我拐进了一条小胡同,慢慢地走到了胡同深处,已近正午时分,我看见远处升腾起一阵炊烟,于是下定决心在那里歇歇脚。
终于找到那炊烟的来源之处,慢慢地走近了,才看清那原来是一家小餐馆,生意很冷清。开在这种地方,大抵也不会有人来。老板很热情,操着一口北京话,见我坐下,赶紧从他的暖壶里倒了满杯的热水递给我。我点了一份炸酱面,实话说,我早已未见过如此朴实的菜单,全篇手写,上面只明码标注了各个菜品的价格,老板在一旁很耐心地为我推荐着这些特色菜。
不一会儿,一团冲天的雾气伴着老板洪亮的吆喝——“面来啦!”,将我团团围裹于其中。一碗用带着蓝色花纹的瓷碗盛着的、酱料拌着肉粒在其上堆成一座漂亮的小山的面落定在我面前。迫不及待接过筷子,先让双眼“大饱眼福”——面不是那种雪白色,而是泛着淡淡的黄;面上盖了一层厚厚的拌酱,酱很厚实,很浓稠。面的麦黄和酱的深棕混合在一起,仿佛交织出一幅春暖花开嫩黄的小苗初破冻土的风景画。举箸将面挑起,一大丛热气便又从碗底窜出来。
隔着这层雾气遥遥望向四周,有些破旧的胡同小巷也在一瞬明丽了起来。小店旁边种了一棵长得歪歪扭扭的柿子树,几颗柿子挂在树上,仿佛要代替夏天的太阳来温暖冬天一样。
不知从何处来了两只小鸟,拍拍翅膀掀起了胡同墙上沾的一点土,然后轻巧而不失高傲地落在柿子树上。接着,它们开始啄食起这个正长得饱满的柿子,柿子树承不住这样的力,连带着橙红色的柿子如海上的残阳一般摇摇欲坠。老板看我看着那小鸟,满带了笑地告诉我,这里的人们都爱鸟,每年柿子成熟后,大家总留下几个,那是给过路鸟儿过冬的。
又是一阵风来,搅动着眼前浓稠的热气不断扑打到我脸上,眼前一切都变得如此朦胧,唯独剩下那一抹不住摇晃的橙红,轻轻荡漾起了我心中的水波。
寒冷凛冬,热气稠,柿子红。指导教师:朱妞荣
入冬的第一炉“香喷喷”
王方舟(9岁)
北京市中关村第四小学四年级(1)班
窗外的秋叶仿佛一夜之间全落了下来,冬天终于来了。对我们家来说,冬天是充满“仪式感”的季节,每个人都有收不完的礼物和祝福,而其中最受欢迎的项目莫过于一盘手工制作的,香喷喷的苹果派了。全家一致决定,今年入冬第一炉苹果派由我来制作。
桌上摆满器具和食材,一边是锅碗瓢盆秤,一边是面粉黄油糖,我像个魔法师,面对着一堆“魔药”,雄心勃勃地准备干出一番大事。妈妈笑眯眯地给我打气:方舟是天才点心师傅,做的蛋糕老好吃了,苹果派肯定不在话下。说实话,我做的巴斯克蛋糕确实不错,这样一想,我又自信满满了。首先制作饼皮。我卷起袖子,把称好的材料倒入大碗,一手扶碗,一手努力搅匀。不一会儿,碗里的“粉油混合物”如食谱上所说变成了“粗玉米粉状”。我心里正有点小得意,麻烦出现了,“不要揉太久但要揉成面团”并不容易,就像不听话的小淘气,面糊总是反复从我的手指缝里“溜走”。我只好快刀斩乱麻,两手合力把小淘气们拢成一个不怎么好看的面团,火速装袋送进冰箱冷藏。
趁面团去“睡觉觉”,我开始准备派馅——苹果派的灵魂。我选了四个看上去就很甜的大红苹果,去皮去核后称重,切成小丁。我去厨房开辟第二战场,锅烧热后立刻放入黄油,黄油一碰见锅底,立刻像燃烧的鞭炮噼里啪啦地跳起舞来。我眼疾手快,迅速把苹果丁倒进锅里,“哗”的一声,锅里恢复了和平。我挥舞铲子不停地翻炒,倒入白砂糖后,苹果丁渐渐渗出水分,再加入淀粉,馅料逐渐变得浓稠起来,大功告成。
冰箱里的面团该“起床”了,我把它切成两份,大的那份做派皮,铺在烤盘底,小的那份擀成薄片,切成小长条。我把派馅填进烤盘,再用长条在派馅上面编制出交叉的网络。我提心吊胆地手持“面条”,生怕扯断,好不容易才做好。
终于到达最后一关,我把涂好“防晒油”的派送进烤箱,满怀期待地凑近烤箱观看苹果派的“成熟”情况,眼看着苹果派逐渐饱胀起来,颜色变成金黄,浓郁的香气从烤箱飘了出来。
“叮!”入冬的第一炉“香喷喷”出炉了!全家人欢呼着围了上来,像节日一样。我亲自操刀,分给每个人一块大大的派。大家一边品尝,一边赞不绝口,苹果派转眼见底。我们家香喷喷的冬天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野马狂冬
崔艺琳(15岁)
北京市顺义区仁和中学初三(9)班
万物不懂争春,只是觉得该来的日子里总得争俏,好比那连绵的山脉化作叮咚叮咚的泉水,再比如说或是孤寂的荒山上也能描写出黄昏一般的寂寥,更或者是说在裹紧衣衫萧瑟的风里等待傲骨的红梅。想到这些,我突然觉得大雪纷飞的冬日里没什么不好,可以是戎马山河,也可以是浓郁而又自由的心动。
携一抹隆冬的风,裹成脖子上的围巾,于是只有洁白的雪可以写成这不朽的自由,伸出手去接的不仅是一片雪花,更是遥远的追溯。雪落燕山,长城无言,人们是否会去记住诗人在雪下的吟诵?耳边风声鼓动,我反复聆听着历史的交错,让寒冷成为了凝望,让热烈结成沸腾的雪轻轻地落在指尖上。冬日的痕迹,可以成为我心底喃喃自语的信,也可以变成一滴融化的雪水,致敬遥遥山峰,也替人做个挥手。
冬日的季节里,连山峰都多了几丝轮廓,等待我们去描摹。还可以去看那巷尾的黄昏,总有人在期待,总有人在守望。常青的松柏染着旧秋未落尽的黄叶,染尽了秋日里的萧条,瑟瑟作响的是叶子的声音,可抬头望,却是碧空托举着流年不返的晚阳。
冬日的印记,也是候鸟的守望,隐匿在寒冷的天气里。群鸟飞过,落日为之驻足,那个时候风里的声音可以被写作黎明的歌,也可以被我们记录成春日的来信。我总是感慨冬天太过于寒冷,我又在感慨冬天其实也是那么的热烈,让我在踏过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情味。
冬日印记,细碎的是雪花的飘落,而热气腾腾的是刚蒸出来的豆包。洁白绵密的是外皮儿,而一口咬下的却是甜甜的豆沙。在冬日来上这一口甜蜜,我想这也并不比不过热气腾腾的火炉。我想写诗,我想作画,可是奈何才艺太浅,也只能借用一句日久天长,只会感慨宋人的一句“日暮诗成天又雪”,借着风雪的情绪,蘸着墨色写下冬日的篇章。
冬日的黄昏翻越了冷漠的篇章,月落下的灯火已独自在绽放,一时间分不清到底谁是清雅,却又感慨都是绝色,让我们可以在披星戴月的日子里,让沉默的雪消灭躁动的心。雪花不一定能写成三行诗,冬日却可以写下三万首,落笔必然是岁岁长安。
且祝冬日似野马,致敬这份自由与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