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变成“老小孩”,这是他们在用这种方式呼唤你的爱
发布时间:2025-06-13 06:40 浏览量:19
小敏深夜发来信息:“我爸又把降压药藏起来了,死活不肯吃,还非说药苦!我气得快疯了,七十岁的人了,怎么突然这样?”小敏的经历,是很多子女都有的困惑与无奈。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母亲突然变得异常依赖,一点小事就反复打电话询问。一向温和的父亲开始莫名发脾气,像变了一个人。这时候,我们总是习惯称他们为“老小孩”。可这称呼里,有多少是真正的对老人的理解,也许更多的时候是带着责备和不耐烦。
陈伯曾是个雷厉风行的工程师,如今却连电视遥控器都“不敢”按了,总要等女儿回家操作。女儿不解:“爸,这按钮上面不是有字吗?我都教了你很多遍了。”老人只是局促地搓着手,眼神里满是做错事般的无措。这不是能力丧失,而是安全感的缺失。要知道,衰老带来的远不止生理改变。伴随着记性越来越差、动作越来越慢,在父母的眼中熟悉的世界开始变得陌生和不可控。当老人感觉到生活失控时,他们就会本能的退回到“被照顾”的角色 。在心理学里有种说法,就是退行的本质就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而老人所表现出的依赖,并非存心添麻烦,而是潜意识在无声呐喊:“我害怕了,我需要你在这里。”
李阿姨的子女最怕回家吃饭。随口一句“菜咸了淡了”、“汤热了”,都可能点燃李阿姨的怒火。一次儿子忍不住反驳:“妈,您至于吗?”老人瞬间泪崩:“你们翅膀硬了,我说什么都是错的了……”在这些老人的情绪表象之下,是对自己的“存在性”感到焦虑。“我还有价值吗?”“还有人需要我吗?”那些看起来过激的情绪反应,常常是对自身重要性的强调。他们想告诉儿女“我还有价值”、“我希望我的付出被看见”。
王叔的旧棉袄早已就有些破损了,女儿买了昂贵的新羽绒服,他却死活不穿。女儿无奈:“爸,这都破成啥样了?”老人抱着旧袄,倔强地沉默着。对于大多数的老人来说,有些旧衣服、旧物件不单是物品,更是带着过去的经历和回忆。当他们的记忆力衰退时,熟悉的物件与习惯成了确认“我是谁”的重要方式。那些我们眼中,老人拒绝改变的固执行为,也许正是他们想要在混乱中竭力维持的掌控感与尊严。
面对父母的“退行”,我们无需感到自责,更多的是需要读懂他们无声的言语。所以,我们不妨为父母们做些事情,帮助他们找到归属感:重建安全感:不是代替他们做一切,而是成为站在他们后面,稳稳接住他们的人。比如,日常的一句“别急,我陪您慢慢试”,耐心的教会他们新技能。真正的安全感,是让他们确信“即使你走得慢,我也不会丢下你”。确认存在感:把“您懂什么”换成“妈,这事您怎么看?”让老人参与家庭决策,哪怕只是选择晚餐菜式。真诚感谢他们帮的小忙,那声“多亏有您”能让他们开心很久。尊重“控制权”:不必强行改变习惯。如果老人的旧棉袄不愿扔,那就洗净收好,新衣服为他放在床边,等需要的时候再穿。尽可能的保留他们熟悉的小空间,在可控范围内给老人选择权。
还记得我看过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里的台词,“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对于我们的父母来说,也许他们真正害怕的,是被遗忘和不再被看见。所以,当父母变得像孩子,那不是返老还童的童话,而是在告诉我们“我渴望被爱”。父母的老去,是生命留给我们最后的课题:当那个曾为你撑起世界的人,开始摇摇晃晃,你能否伸出手臂,成为他行走的拐杖?而此刻,我们能做的,就是像他们当年牵起蹒跚学步的你那样,牵起那双布满皱纹的手。爱,就有了最圆满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