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了,和儿女相处时要记住这三句话
发布时间:2025-08-04 21:39 浏览量:2
前天上午,跟老伴一块在海南儿子家带孙子的老朋友来电话,聊了半天家常后开始诉苦,说在那里一天都待不下去,很想回山东。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和你嫂子搭上功夫搭上钱,每天给他们做饭洗衣服,他们还不领情,不是菜太咸了就是粥太烂了,把你嫂子气得血压忽高忽低,天天掉眼泪。白天他们上班走了,家务都是我们俩的,你嫂子胃不好,我腰不好,每天做那么多事,他们从来没说一句谢谢,就像应该的一样。我们要回去,他们还不让走,这不就像把我俩囚禁了一样?我们现在糊涂了,儿子大了,不知道怎么跟他相处了……”
我明白,这老哥的愤怒里,藏着当下多少爹娘的共同经历和感受——父母把一辈子的劲儿都使在儿女身上,从喂饭穿衣到他们成家、给他们带孩子,可等他们大了,他们感觉父母有时候倒成了添乱的人。
我想了想,其实和成年子女相处,没什么深奥的道理,就记住三句话,一是别把自己的认为的好当成别人认为的好;二是别把自己当家长而是当帮忙的;三是别把对子女的关心当成人家的必需品。
第一句,你以为的“好”,不一定是人家想要的。去年冬天,有个亲戚跟我说了一件事,他给儿子买羽绒服,挑了件红色带毛领的,觉得既耐脏又暖和。实指望得到儿子的表扬,没想到儿子拿回家就塞进了衣柜。他气得好几天没精神,我劝他:“现在年轻人的审美观跟咱不一样,以后不要做这种傻事,给他钱,他爱买什么买什么,多省事,这样他开心,你也开心,何必自讨气生呢?我们这代人买东西总想着结实、耐用,可现在的年轻人,买衣服先看品牌和款式,这是两码事。“
所以,和成年子女尤其已经成家的女儿相处,别总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给人家,要多问问“你觉得好吗?”比如给闺女炖鸡汤,先问她“想喝清淡的还是浓点的?”帮儿子收拾房间,先问“这些东西放哪里合适?”要把你认为的事,变成人家需要的事,这样人家才会领情。
第二句,要记住你去子女家是帮忙的,不是去当家的,人家不是必须听你的。子女成家了,他们身边有另一半,另一半才是他们的“家长“,咱们做父母的去了子女家,心里一定要有数,凡事不要乱插嘴,更不要乱插手,就把女子家当亲戚走,一定要有边界感,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你要知道,她已经不是当年你那个乖乖女儿了,他也不是当年你那个听话的儿子了,你在人家心里的分量,远远没有你自己想象得重。所以,在人家面前一定要继续把自己当家长,而是当客人,客客气气的,这样一点毛病也不会有。
道理很简单,子女成家后,生活是他们自己的,你对人家的生活不要有参与意识,更不要有掌控意识,人家爱怎么过怎么过,爱过成什么样子就过成什么样子。除非人家让你帮忙,不然不要主动靠上去。他们让你做的事,尽量做好,不让你做的事,坚决不做,不要凭自己的热心,凭爹娘对子女的疼爱,去为人家做一些你觉得该做的事情,到头来,钱花了,功夫搭上了,人家未必领情,何必呢?
第三句,别把对子女的关心当成人家的必需品。成年了,都懂得冷热,不要整天嘘寒问暖,更不要天天在群里发养帖、励志帖、鸡汤文。以后的路人家自己走,咱既然帮不上忙,何必管人家怎么走、向哪走?咱这些无关瘙痒的关心,很可能被人家看作是唠叨,他们的工作压力这么大,谁有功夫听你唠叨?所以你越关心,人家越烦你,省省吧。
有这个时间,不如看看阳光小镇的文章,刷刷他的视频,看看他的葫芦,给他写写评论。你要知道,如果真要关心,那应该是“今天降温了,你那件灰大衣在衣柜第二层”,而不是“你怎么又穿这么少?冻坏了怎么办?”是“我看新闻说明天有雨,你记得带伞”;而不是“跟你说过多少回了?出门看天气!”一定要记着,和成年子女说话,少用“你应该”“你不能”,多用“挺好”“想得真周到”。
说来说去,人上了年纪,和子女相处时,心里一定要有一根弦,那就是子女像朋友,或者像亲戚,别老想着“我是家长,就该管你”,多想想“我们是亲人,为你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别老想着“我为你做了那么多”,多想想“你还需要我做啥”。毕竟,这世上最暖的话,不是“我为你操碎了心”,而是“我想知道你还需要我做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