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年民办教师含泪感叹:这补贴,比羽绒服暖太多!
发布时间:2025-07-11 10:36 浏览量:1
在群山环抱的教育沃土上,有群人像老槐树般深深扎根 —— 他们拿着微薄报酬却守着三尺讲台,用满是粉笔灰的手托起乡村孩子的求学梦。他们,是中国教育史上不该被遗忘的民办教师。今天要讲的张老师,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28 年教龄的他最近总念叨一句话:"国家给的补贴,比穿十年的羽绒服还暖。"
1995 年深秋,22 岁的张老师踩着泥泞走进村小。那时的教室是土坯墙,墙皮斑驳得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冬天风从裂缝往里灌,呜呜地像吹响的哨子。孩子们冻得缩着脖子,鼻尖红红的,他就把自家仅有的煤炉搬到讲台旁,让孩子们轮流凑过来取暖,自己却裹着打补丁的棉袄批改作业,笔尖划过作业本的沙沙声,和着窗外的风声,成了冬日课堂里独特的旋律。"工资?刚开始一个月才 87 块,够买两袋面粉。" 张老师揉着膝盖回忆,年轻时冬天骑二八自行车家访,乡间小路坑坑洼洼,摔进沟里是常事,膝盖的旧伤一到阴雨天就疼得直冒冷汗,可第二天依旧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
可就是这样苦,张老师愣是没走。他记得有个叫小芳的姑娘,爹娘要带她去广州打工,说女孩子读书没用。是他连夜走了二十里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小芳家,蹲在门槛上跟小芳爹娘磨到后半夜:"再穷不能穷教育,孩子识字才能有出路!现在苦点,将来她能有更多选择。" 后来小芳考上师范,成了镇上的小学老师,每年教师节都带着自酿的柿子酒来看他,师徒俩坐在院子里,聊着各自的学生,总有说不完的话。这样的故事,在 28 年里攒了一箩筐,每一个都像颗珍珠,串起了张老师的教育生涯。
最让他心酸的是 2018 年冬天,妻子突发急病住院要交押金,他翻遍家里的铁皮柜,把藏在旧信封里、用橡皮筋捆着的零钱都倒了出来,数了又数,还是差一大截。最后还是学生家长们听说了,你五十我一百凑起来的。那天他站在医院走廊,看着穿了八年的羽绒服袖口磨出的毛边,像极了他此刻杂乱的心绪,第一次动了辞职的念头。"可第二天一早,孩子们在教室门口举着暖手宝等我,那眼神啊,清澈又充满期待,比啥都热乎,我哪能走啊。" 张老师说着,眼眶微微泛红。
转机出现在今年春天。村委会大喇叭喊着 "民办教师补贴新标准" 那天,张老师正在给四年级上数学课,讲到关键处,喇叭里的声音传了进来,他愣了一下,随即继续讲课,可心里却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直跳。课后他赶紧跑到村部,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地查政策文件:教龄 30 年每月补 1500 元,乡村教师额外加 800 元。虽然自己还差两年,但现有的补贴也比原来翻了近一倍。当第一个月的补贴到账短信弹出时,他正在给菜地浇水,手机差点掉进水桶里,他赶紧擦干手,反复看了好几遍,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钱暖的是心窝子啊!" 张老师现在逢人就说。他用第一笔补贴给教室换了新窗帘,蓝色的窗帘像天空一样,让教室亮堂了不少;又给三个家境困难的孩子买了校服,看着孩子们穿上新校服时开心的笑脸,他比自己穿新衣服还高兴。妻子笑着说他:"以前舍不得买的降压药,现在也敢买进口的了,看你这精神头,比以前好多了。" 更重要的是,每次去镇上开会,其他老师不再用同情的眼神看他,大家平等地交流教学经验,"现在腰杆都挺得直了"。
像张老师这样的民办教师,全国曾有过 400 多万。他们是教育荒原上的拓荒者,在那个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用茅草屋当教室,用煤油灯改作业,把一个个大山里的孩子送出了山。他们中的许多人,一辈子都没走出过那片大山,却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里。如今政策的暖阳照过来,不仅是钱的事儿,更是对他们大半生奉献的认可,让他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张老师说,他要再教两年,等够了 30 年教龄,就用补贴买台电脑学做课件。"现在的孩子得看动画学知识,我也得跟上趟,不能让孩子们觉得我落伍了。" 夕阳下,他站在新刷的教室门前,墙壁是明亮的白色,窗户擦得干干净净,能清楚地看到里面整齐的课桌椅。他的背影被拉得很长,那件换了新拉链的羽绒服,在风里鼓鼓囊囊的,像揣着一团永远不熄的炭火,温暖着这片他守护了 28 年的土地,也温暖着每一个孩子的求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