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涧那座彩虹桥
发布时间:2025-07-26 04:19 浏览量:1
山涧那座彩虹桥
文/李健
善,是暗夜中不灭的星火,是寒冬里温热的掌心。因着这份善,他弯腰牵起那只冰凉的小手;也因着这份善,他最终活成了"希望"里的一道光。
提及洛阳彩虹志愿者,绕不开60多岁的杨四建。他是彩虹志愿的痴恋者,更是践行者、引领者、推动者与见证者。
山风掠过涧水时,总带着些细碎的声响,像孩子们没忍住的笑。杨四建的布鞋踏过青石板路,裤脚沾着的黄泥巴正慢慢干透,在布纹里洇出深浅不一的痕。这是他第十年走在这条路上了。
十年前的初秋,雾还没散透,车在盘山公路上颠出一身骨头响。最后停在山坳里时,他望着眼前被雨水泡软的土路,忽然想起小时候在老家踩过的田埂。村里人说前面土坯房里有三个没爹娘的娃,跟着奶奶过活。推开门的瞬间,他被屋里的黑攥住了——塑料布糊的窗透进些微光,刚好照见土炕上挤着的三个小身影,旧衣服的袖口磨出毛边,像被山风啃过的树叶。
灶台上那口黢黑的铁锅,旁边守着半袋玉米面,像两个沉默的哨兵。奶奶攥着喂猪的野菜从灶房出来,颤巍巍要擦那条裂了缝的长凳,他赶紧拦住。"孩子多久没吃过肉了?"话一出口,喉咙像被山枣刺扎了下。老人抹着泪说,过年能割上二两。
那天他把书包分给孩子们,最小的那个怯生生塞给他一颗野山楂。果子皱巴巴的,酸气直冲鼻腔,他走着山路,眼泪把衣襟洇湿了一片。"我得帮他们",这句话被山风卷着,在山谷里荡出好远。
后来他成了深山里的常客。磨卷边的笔记本记着谁家有留守儿童,谁家孩子冬天缺棉衣,字迹被汗水浸得有些模糊。年轻时两小时能爬的坡,现在要歇三回,拐杖在石头上敲出笃笃的响。有次崴了脚,拄着树枝走了三个多小时,到家时脚踝肿得像刚摘的倭瓜。老伴抹着泪问图啥,他指着墙上那些歪歪扭扭的感谢信笑:"你看,图这个。"
信里说,杨爷爷寄的羽绒服暖和了整个冬天;说山里的桃花开了,想请他来看;说自己考上大学了,以后也要像他一样帮人。有回一个姑娘来看他,说当年那件羽绒服还留着,"是我这辈子第一件羽绒服"。他望着姑娘眼里的光,忽然想起第一次进山时,孩子们摸铅笔盒的样子,像找到了藏在石缝里的星星。
去年冬天表彰会上,他接过证书时手有些抖。台下那么多年轻的面孔,像初春的笋,正一节节往上冒。散会时飘起雪,一个孩子跑过来,把红围巾围在他脖子上,针脚歪歪扭扭的,却带着阳光晒过的暖。他抬头看见彩虹志愿者的旗帜在雪地里红得发亮,像团烧得正旺的火。
现在他仍常往山里走,布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山涧的水还在流,孩子们的笑声顺着水流下来,在他心里长出一片青草地。笔记本扉页写着"相聚彩虹,爱心永恒",字迹被摩挲得发亮,像他眼里总也褪不去的光。
他知道自己走不了多少路了,但山路上那些越来越密的脚印,正把希望铺向更远的地方。就像山涧里的水,一滴一滴,终能汇成河。
作者简介:
李建树,原名李健,洛阳新安人,河南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散文选刊》《海外文摘》《牡丹》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