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油盐不进”,或许只因父母表达还不够清晰
发布时间:2025-08-01 14:10 浏览量:1
早上7点,我在楼下早餐店遇到张姐,她正对着手机叹气:“你说邪门不邪门?昨天晚上我跟儿子说‘明天要降温,记得穿羽绒服’,结果今天出门他愣把羽绒服塞书包里,穿个薄外套就跑了!我追出去喊,他回头甩了句‘知道了!别啰嗦’,你说这孩子怎么就油盐不进呢?”
张姐的困惑,怕是戳中了不少家长的心声——我们掏心掏肺说的“为你好”,怎么到了青春期孩子耳朵里,就成了“耳旁风”?
昨天辅导课上,12岁的小宇也跟我吐槽:“我妈每天放学都问‘作业写了吗?’‘这次考试多少分?’,我本来想跟她说说今天体育课我跑了第一名,结果她一开口,我就不想说了。”
你看,孩子的“油盐不进”,从来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沟通错位”的积累:我们急着给建议,他们急着被理解;我们怕他们走弯路,他们怕失去“自己说了算”的权利。
一、孩子“油盐不进”的背后,是“自我意识”的呐喊
我曾问过一个13岁的女孩:“为什么妈妈说的话你不想听?”她想了想说:“我知道她是为我好,但她总把我当小孩。上次我想剪短发,她非说‘长头发好看’,可我就是想试试不一样的自己啊!”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刚发芽的小树苗,拼命想挣脱泥土的束缚——他们的“叛逆”,本质是“自我认知”的觉醒:
- 他们开始意识到“我是独立的个体”,想拥有自己的判断(比如穿什么、和谁玩);
- 他们渴望“权力感”,哪怕只是“自己安排作业时间”这样的小事;
- 他们怕“被控制”,所以会用“不听”来对抗父母的“命令式”沟通。
就像小宇说的:“我妈越催我写作业,我越不想写——因为那是她的要求,不是我的选择。”
二、破解“油盐不进”的关键:先“接住”情绪,再“引导”行为
去年秋天,我遇到过一个“刺头”男孩浩浩。他妈妈说:“这孩子最近像变了个人,我说什么他都顶回去,昨天居然跟我喊‘你管不着!’”
我请浩浩妈妈回忆最近的一次冲突,她想了想:“前天晚上,他写完作业想看会手机,我不让,说‘赶紧睡觉,明天还要上学’,结果他就炸了。”
我问浩浩:“当时你为什么那么生气?”他低头抠手指:“我作业写得很快,想放松一下,可我妈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我,就说‘不行’。”
你看,孩子的“反抗”,往往是因为“情绪没被接住”。如果我们能换一种方式:
- 先认可他的努力:“今天作业写得这么快,肯定很认真吧?”
- 再表达担忧:“我担心你看手机太晚,明天上课没精神。”
- 最后给选择权:“要不这样,你看20分钟,然后定个闹钟,怎么样?”
浩浩妈妈试了这个方法,后来跟我说:“那天晚上他真的只看了20分钟,还主动跟我说‘妈妈,我定闹钟了’。”
沟通的秘诀,从来不是“说服”,而是“共情”:
- 当孩子说“我不想写作业”时,别急着批评,先问:“是不是今天作业太多,你觉得累了?”(接住情绪)
- 当孩子说“我想穿破洞裤”时,别急着否定,先说:“这条裤子确实挺酷的,你喜欢它什么?”(认可需求)
- 当孩子说“我不想去补习班”时,别急着强迫,先问:“你觉得补习班哪里让你不舒服?”(了解原因)
三、让孩子“愿意听”的终极密码:把“指挥权”还给孩子
我有个朋友是中学老师,她儿子上初二时,也曾“油盐不进”。有次她想让儿子报数学补习班,儿子坚决不同意,说:“我自己能学好!”
朋友没有强迫他,而是说:“那我们做个约定吧——接下来一个月,你自己安排数学学习,要是月考成绩没进步,咱们再商量补习班的事,怎么样?”
结果,儿子不仅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还主动找老师问问题,月考居然进步了15名。朋友问他:“为什么这次这么努力?”儿子说:“因为这是我自己的决定,我不想输。”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被安排”,而是“被信任”:
- 比如选兴趣班时,问他:“你对画画和篮球更感兴趣?”而不是“我给你报了画画班”;
- 比如安排周末时,问他:“你想先写作业还是先玩?”而不是“必须先写作业”;
- 比如买衣服时,问他:“你觉得这件蓝色的和黑色的,哪个更适合你?”而不是“这件红色的好看,买这个”。
就像那个13岁的女孩说的:“当我妈问我‘你想怎么样’时,我觉得她不是在管我,而是在尊重我。”
四、写给家长的心里话:青春期的“叛逆”,是孩子给我们的“成长机会”
有次讲座上,一位妈妈哭着说:“我小时候就是被父母管着长大的,所以我发誓要给孩子自由,可为什么他还是叛逆?”
我告诉她:“真正的自由,不是‘不管’,而是‘有边界的尊重’——我们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也要让他知道‘选择的责任’。”
比如:
- 孩子可以选择“穿什么”,但要遵守“学校的着装规定”;
- 孩子可以选择“玩多久手机”,但要承担“没完成作业的后果”;
- 孩子可以选择“和谁交朋友”,但要学会“辨别是非”。
就像我那个当老师的朋友说的:“我儿子上初三时,想和同学一起去看演唱会,我没反对,但跟他说‘你要自己安排好作业时间,要是没写完,周末就不能去’。结果他周五晚上就把作业写完了,还跟我说‘妈妈,我说到做到了’。”
结尾:那些“油盐不进”的日子,终会变成孩子的“成长勋章”
前几天,我收到小宇妈妈的消息:“现在我儿子放学回家,会主动跟我说‘妈妈,今天我想先写数学作业,再玩会手机’,我觉得他真的长大了。”
想起一位教育专家说的:“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艘正在靠岸的船,我们要做的不是拽着绳子不让他走,而是站在岸边,给他们一盏灯——让他们知道,不管走多远,我们都在身后。”
所以,当孩子再对你“油盐不进”时,不妨慢下来:
- 先听他说,哪怕他的想法很“离谱”;
- 再理解他,哪怕他的情绪很“激烈”;
- 最后引导他,哪怕他的选择很“幼稚”。
因为,那些让我们头疼的“油盐不进”,终会变成孩子“独立人格”的基石——当他们长大成人,想起青春期的日子,会说:“谢谢爸妈,让我学会了自己做决定。”
而这,就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