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儿子被闺蜜带走顶替闺蜜女儿接种疫苗,竟然还不止一次!

发布时间:2025-08-16 09:58  浏览量:4

据8月14日媒体报道的浙江嘉兴一起"闺蜜带娃代打疫苗"事件引发关注。一名女子称,认识多年的"好姐妹"半年内两次将自己6岁的儿子乔装打扮,顶替其女儿接种疫苗,且两次接种的疫苗均为孩子已完成接种的品类。目前,警方已就此立案,事件中暴露的信任问题与疫苗接种管理漏洞,值得深入思考。

据孩子母亲讲述,她与涉事女子是多年邻居,因孩子同龄往来密切,几乎以"姐妹"相称,常互相帮忙照看孩子。今年7月15日,对方提出带她儿子与自家女儿玩耍,她未起疑便同意了。但孩子回家后,她才得知孩子被带去接种了疫苗。

随后,她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取监控发现,当日涉事女子确实带她儿子接种了流脑疫苗,叫号信息为对方女儿,但接种者是自己的儿子。监控中,孩子被戴上粉色鸭舌帽,面部被遮挡,身体姿势疑似在挣扎,涉事女子的婆婆也在场。

进一步核查发现,今年1月,孩子曾被对方用粉色羽绒服包裹,同样顶替其女儿接种了百白破疫苗。而这两种疫苗,孩子此前均已按规定完成接种。

面对质疑,涉事女子起初否认,后提出和解,称"有难言之隐",理由是女儿身体不好,觉得男孩身体好。遭拒绝后,对方及家人态度恶劣,甚至称"多打几针没事",还威胁"谁也别想好过"。目前,孩子身体暂未出现异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表示会持续观察。

涉事女子的行为引发广泛讨论。从情理上,无论何种"难言之隐",让他人孩子代打疫苗都越过了基本界限——疫苗接种有严格的年龄、健康禁忌要求,重复接种可能带来未知健康风险。疾控中心回应称,相关疫苗为灭活疫苗,目前虽未发现异常,但医学上缺乏重复接种的系统研究,风险难以完全排除。

从法律层面,警方以"故意伤害罪"立案。法律界人士指出,此类行为是否构成该罪名,需结合是否存在主观伤害故意及实际损害结果认定,但无论如何,擅自安排他人子女接受医疗操作,已涉嫌侵犯未成年人权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此事前所未见,已按规定进行"三查七对一验证"(核对接种者姓名、年龄、疫苗信息等),但涉事家长可能先以自家孩子信息通过核对,再现场"调包",加之家长常为安抚孩子遮挡面部,导致难以发现异常。

这一解释虽有一定客观因素,但也暴露了流程中的疏漏。按规范,接种前需核对受种者身份与信息的一致性,性别、年龄等基础信息的不匹配本应被及时发现。一件羽绒服、一顶帽子便能瞒过核验,反映出基层接种环节在身份核实上的宽松,亟待完善。

这起事件撕开了几层现实议题:

熟人社交的信任底线:多年情谊因自私算计崩塌,提醒人们即便关系亲密,涉及孩子健康、医疗等重大事项时,也需保持必要的警惕与明确的边界。

疫苗管理的精细化:此次事件提示,需强化接种环节的身份核验,可探索结合证件核对、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减少人为疏漏空间。

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任何以"苦衷"为借口损害未成年人健康的行为,都不应被姑息。法律的介入不仅是对个体的规范,更是对"儿童利益优先"原则的维护。

目前,事件仍在调查中。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起由"闺蜜"引发的风波,都已为我们敲响警钟:信任需要珍惜,规则更需坚守。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个孩子的健康都得到坚实守护。

信息来源:1818黄金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