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诗兰黛香奈儿接连裁员,奢侈品行业遇冷背后是哪些因素在推动?

发布时间:2025-09-10 10:47  浏览量:2

全球奢侈品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美国美妆巨头雅诗兰黛与法国奢侈品牌香奈儿近期相继启动大规模裁员计划,引发行业对高端消费市场走向的广泛关注。据内部文件披露,雅诗兰黛集团截至8月13日已完成全球3200人裁减,支付遣散费用达7.47亿美元,后续计划再裁2600至3800人,总裁员规模预计达5800至7000人,占员工总数的12%。该重组计划旨在通过每年8亿至10亿美元的成本削减,扭转2025财年净销售额下降8%、净亏损11.33亿美元的颓势。

香奈儿在中国市场的调整更为激进。多位内部人士证实,本轮裁员范围已从合同到期员工扩展至服务超十年的资深白领,员工规模将从460人缩减至370人,裁员比例近20%。补偿方案采用N+7标准,技术、数字化及人力资源等高薪部门成为首要调整对象,而直接服务客户的前线零售岗位则保持稳定。这一策略与香奈儿2024年业绩下滑密切相关——总营收同比下降5.3%至187亿美元,净利润暴跌28.2%至34亿美元,创2020年以来最大跌幅。

行业分析师指出,全球经济放缓是高端消费遇冷的核心诱因。当前多国面临通胀压力与就业市场波动,消费者对非必需品的支出显著收缩。以美妆市场为例,部分高净值客户将年度采购预算削减30%以上,转而优先保障家庭必需开支。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直接冲击奢侈品企业的现金流,迫使企业通过裁员、关闭门店等手段维持运营。

新兴品牌的崛起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中国本土品牌凭借精准的本土化策略与数字化运营,在美妆、服饰等领域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完美日记、花西子等品牌通过社交媒体营销与性价比优势,吸引大量年轻消费者;李宁、波司登则通过国潮设计重塑品牌形象,实现从大众市场向高端领域的突破。数据显示,过去三年中国本土奢侈品牌市场份额年均增长12%,而国际品牌增速不足5%。

消费者行为的理性化成为另一关键变量。随着中产阶级规模扩大与财富积累普及,奢侈品的“身份符号”价值逐渐弱化。调研显示,62%的中国消费者更关注产品实际功效与设计创新,而非品牌历史或LOGO展示。这种转变与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消费升级路径高度相似——当时日本消费者从盲目追求国际大牌转向注重品质与实用性的“新节俭主义”,推动无印良品等本土品牌崛起。如今中国Z世代与千禧一代同样表现出对品牌溢价的审慎态度,优衣库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扩张速度远超传统奢侈品牌。

面对市场格局的重塑,奢侈品企业正加速战略转型。香奈儿计划未来三年将中国区数字化投入增加40%,通过虚拟试妆、AI客服等技术提升消费体验;雅诗兰黛则推出“可持续美妆”系列,强调环保材料与零残忍生产,以吸引ESG意识较强的年轻群体。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奢侈品竞争将聚焦品牌文化深度、数字化服务能力与本地化运营效率,单纯依赖品牌溢价的时代已宣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