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服之王”波司登,为何总是高端不起来?
发布时间:2025-09-11 16:13 浏览量:3
“太贵了,买不起!”这是社交媒体上常见对波司登的评价。
这个曾经的亲民国货品牌,如今价格越来越高,让消费者又爱又怨。尽管骂声不断,但波司登的销量依然一路走高。根据2024/25财年报告显示,波司登营收259.02亿元,同比增长11.58%。连续第八年创下历史新高。在全球消费疲软、服装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堪称亮眼。尤其在国内市场,波司登以超过40%的市占率稳居羽绒服第一品牌,是名副其实的“国民羽绒服”。
到底是什么让波司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其深厚的渠道根基和供应链能力,在全国拥有超过4000家门店,覆盖一线至县城市场;另一方面,产品矩阵逐渐清晰,从百元级的性价比款式到万元级的高端登峰系列,覆盖不同消费人群。创始人高德康的决策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他曾直言:“不做中国的Moncler,要做世界的波司登。”
但耀眼的数据背后,隐藏着品牌长期以来的心病:尽管销量节节攀升,波司登在消费者心智中仍难以摆脱“传统”“保守”“中老年”等标签,品牌溢价能力远不及Canada Goose、Moncler等国际高端品牌,甚至在年轻人市场中逐渐被李宁、安踏等运动品牌的羽绒产品线挤压。波司登看似稳固的市场地位,正遭受多方力量的合围。
羽绒服是护城河,也是天花板
波司登的成功,建立在对羽绒服品类的极致专注上。但这种专注,正逐渐变成一种“结构性的脆弱”。
根据2025财年数据,羽绒服业务仍占波司登总收入的80%以上。这意味着,公司的命运几乎完全系于羽绒服的销售表现。而羽绒服是一个高度季节性的品类,销售集中在秋冬两季,春夏几乎停滞。这种“半年忙、半年闲”的节奏,不仅对供应链、库存管理带来极大压力,也限制了品牌的全年增长空间。
对比安踏、李宁这些已经实现“四季化”的运动品牌,波司登的短板就更明显了。人家羽绒服只是冬季产品线的一部分,安踏还通过FILA、Descente这些多品牌矩阵,覆盖了休闲运动、高端户外等不同市场,抗风险能力自然强得多。
更糟心的是,波司登这几年拼命推高端化,效果却不太理想。虽然价格已经蹭蹭涨到了加拿大鹅和Moncler的级别,但在品牌溢价、设计审美、全球影响力这些软实力上,差距依然明显。很多人愿意为加拿大鹅的极地探险故事、Moncler的时尚光环买单,但波司登的“专业羽绒服”形象,到现在还是没能成功转化成“有面子的奢侈符号”。
除了品牌上不去,波司登还面临一堆经营难题:比如线下门店效率低、渠道成本居高不下,数字化转型虽然投入不小,但带来的增长和回报却并不明显。所有这些结构性问题堆在一起,让波司登的转型之路走得格外吃力。
谁在抢波司登的蛋糕?
波司登面临的竞争是立体式的,来自不同维度、不同模式的玩家正在合围。
Canada Goose 和 Moncler 代表的是“天花板型对手”。它们不追求规模,而是要占领消费者心智中“最好”的位置。虽然它们总体市场规模不大,但品牌光环压制力极强。尤其是在高端商场渠道和一二线城市人群中,它们的存在不断拉扯波司登向上的空间。
安踏和李宁则是“跨界型对手”。安踏通过收购FILA、始祖鸟、迪桑特等品牌完成多品牌布局,覆盖从大众到高端的全价格带。其推出的羽绒产品常用上Gore-Tex面料、热反射技术等“运动科技”标签,直接冲击波司登的专业性叙事。李宁则凭借“国潮”设计和高话题营销,成功吸引年轻群体。它们本来不是专门做羽绒服的,但它们的入场,让冬天外套的选择变得更多元。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国货”的支持,也不再是无条件的。大家希望国货好,但更希望国货“值”。2023年底,波司登曾因一批次儿童羽绒服抽检不合格被曝光,尽管事后迅速整改,但仍引发一轮“质量是不是变了”的质疑。对于高度依赖口碑的消费品来说,一次质量风波可能就是品牌坍塌的开始。
如果波司登无法在设计、科技、品牌内涵上持续做出令人信服的产品,仅靠民族情绪支撑的高价难以持久。
未来既要高端,也不能忘本
如今波司登不能只抱着“羽绒服专家”这个老标签不放了。要是不能有效应对眼前的挑战,很容易陷入“卖得多、赚得少”的增长陷阱。首先摆在面前的就是品牌问题:虽然价格涨上去了,但很多人心里还在嘀咕,“波司登真的值两千块吗?”它的品牌溢价能力,别说加拿大鹅了,连李宁这类运动品牌都比不过。其次,行业竞争也越来越“卷”,尤其是中高端市场——优衣库、迪桑特、北面都在推出轻便、时尚的羽绒款式,不断分流用户。再加上羽绒原料价格像过山车一样波动,天气也一年比一年难以预测,盈利稳定性始终是个大问题。
这种局面下,波司登必须尽快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出路。比如加强科技研发和功能创新算是一个方向。这几年它一直在推“科技羽绒服”的概念,比如用航天保温材料、石墨烯内胆、抗菌面料等等,本质上就是想靠技术拉高溢价。这条路虽然见效慢一点,但走得更稳,也更符合长期品牌的调性。光靠技术还不够,还得拓展使用场景,打破季节和品类限制。比如推出轻羽绒、秋冬外套、防晒服这类跨季节单品,或者通过子品牌切入运动、户外等新赛道。甚至可以专注某类人群或垂直场景,比如高端户外、都市通勤、女性轻奢等等,没必要在主流价位带跟安踏、优衣库硬碰硬。
眼下中国羽绒服市场虽然还在增长,但消费者越来越懂行、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元,行业洗牌是迟早的事。只有那些产品能打、会讲故事、渠道高效,还懂年轻人的品牌,才能跑得远。服装行业的竞争,从来都没有终点,只有不断迭代的审美和需求。
如果波司登不能迅速做出应对,可能面临的不只是品牌老化,还有市场份额被一步步蚕食的风险。要不要继续高端化?关键还是看能不能撑得起相应的品牌价值和用户体验。同时,一定要拥抱新媒体、提升内容传播能力,打通线上线下,让用户无论在哪儿都能无缝对接。
这一切的背后,高管团队的战略决断和执行力至关重要。他们能不能看清局势、敢不敢果断调整,决定了波司登能不能从当下的挑战中突围而出。眼下波司登正站在一个关键转折点,战略调整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做,尽快做”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