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未来不在市场部会议室,在公共舆论场

发布时间:2025-09-15 11:40  浏览量:2

在流量红利消退、消费者主权崛起的时代,品牌的未来不再由企业单方面定义,而是在公共舆论场中与用户共建。本文通过多个行业案例,系统阐释“公共心智”如何成为品牌穿越周期的关键资产,是一份面向新消费时代的战略指南。

2025年已悄然走过三分之二,回望市场,可以清晰看到一些转变。

首先是消费心理的变化:从“看见就买”到“相信才买”,消费者不再被单纯的曝光和流量打动,而是愿意为差异化的情绪价值付费。

其次是消费者主权的崛起:不再是企业主导定义潮流,而是用户的需求和表达决定了品牌的方向。

与此同时,沟通方式也在改变:消费者希望在公共舆论场里与企业进行透明的沟通,真诚的互动比生硬的广告更能赢得信任。

这种变化同样体现在品牌的投放策略上,品牌建设正在回归。我观察到一些企业,在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的投放上,逐渐从过去的2:8,转向3:7,4:6,甚至部分企业达到 5:5,这不失为品牌营销的价值回正。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构建深入人心的差异化心智,成为了穿越周期的关键。

此前我在《从流量内卷到价值向上,用品牌心智驱动增长》一文,聊过《品牌公共心智价值研究白皮书》中公共心智的概念。

在内卷时代,企业破局点正在于打造公共心智,这不是品牌单方面定义自己,而是深入用户真实世界,从群体需求、大众情绪和共同价值中,塑造被广泛认同、并最终反哺到每个用户心智中的公共形象。

01 建立和打造品牌、产品的公共心智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建立和打造公共心智,形成有意义的差异化?关键在于和消费者建立深厚且关联的情感连接,我们来看几个行业案例。

1. 爷爷不泡茶:洞察用户需求,成为情绪搭子

在新茶饮这个高度内卷、已进入存量竞争的赛道,谁更懂消费者,已成为品牌突围的胜负手。爷爷不泡茶没有选择单向灌输“我的茶有多好”,而是洞察当代消费者的深层需求,从产品、情感、社交三个维度构建差异化。

在产品层面,爷爷不泡茶不拼原料,不拼甜度,而是提出“奶茶不是茶”的概念,开辟出东方香茶路径,通过“牛乳名茶+花果香+地域风味”的产品公式,把非遗与地域文化融入其中。

例如爆款荔枝冰酿,使用孝感非遗米酿作基底,搭配漳浦荔枝汁,打造清爽微醺的独特口感,年销超 4600 万杯,成为品类第一。

在情感层面,品牌洞察到社交网络上盛行的搭子文化,提出了“解渴、解饿、解EMO”的品牌主张,直接切入用户的情绪痛点。

无论是庆祝升职加薪的喜悦,还是需要慰藉的低落时刻,一杯爷爷不泡茶都是最贴心的陪伴,将自身塑造成为了年轻人的情绪搭子。

在社交层面,品牌借力微博等公共舆论场,把热点与产品深度捆绑。

如舒淇的松弛感作为她的标志性魅力,常常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网友热议。品牌邀请她担任代言人,将这一特质与产品气质绑定,并迅速放出舒淇手持产品的松弛感表情包,形成破圈话题。

同时,品牌在评论区创新性地使用AI技术与用户互动,把官方账号变成了一个能陪用户追剧、聊热点的茶友,自然而然地融入用户的社交日常。

通过三层差异化的构建,爷爷不泡茶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 “社交伙伴与情绪搭子”的公共心智,超越饮品本身,成为一种情感寄托和社交符号。

2. 波司登:从技术差异转为精神符号

随着户外品牌的崛起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传统羽绒服“充绒量大、保暖性强”的卖点已不再是唯一的竞争力。消费者的关注点从能否御寒的基础需求,转向了”我是谁、我想表达什么“的自我认同需求。

在社交网络上,波司登捕捉到了都市人群的集体情绪:一面是快节奏、高压的都市生活,另一面是内心对旷野、自由和自然的深切渴望。人们的身体或许被困在写字楼与通勤路上,但内心始终向往着探索与释放。

基于这一洞察,波司登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差异化赛道——都市户外,推出“叠变”系列,联名全球顶级户外设计师,并与GORE-TEX联合研发,全球首发的弹力高泰斯面料。

其弹力、舒适与时尚的设计,精准回应了都市人渴望的松弛感与无界感,既能应对通勤路上的气温多变,又能安放内心对户外的向往。

同时,波司登品牌本身探索、攀登、专业的精神,并没有将沟通局限于专业人士,而是在微博发起了#活出生命的8848时刻#话题,将“珠峰8848米”这一物理高度,转化为每个人在人生中挑战自我、攀登高峰的精神象征。

这种精神层面的共鸣,吸引了大量户外圈层之外的普通大众。

波司登一方面以都市户外回应了“人在都市,心在旷野”的集体情绪,另一方面则借“8848”的攀登叙事,将品牌塑造为与大众共同挑战自我的精神符号,实现了从功能性产品到价值品牌的跃迁。

3. 小米:用透明对话,共建信任

在汽车行业,许多品牌习惯用复杂的参数和技术配置作为卖点,这本身不是问题,但并非与消费者沟通的最优解。

小米汽车意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真正关心的不只是参数,而是品牌是否足够透明、产品是否足够真实。

在微博上,小米汽车用连接、透明、共建的策略,把原本高门槛的造车过程,变成了一场公众可以共同见证和参与的话题。

连接:从雷军高频、真实的微博更新,到销售人员持赛照上岗,小米让整个公司,成为与用户直接连接的“活体接口”。这种拒绝冰冷的官方口吻,真听、真看、真感觉的沟通,建立了真人般的信任感。

透明:开创性设立 “小米汽车答网友问” 栏目,并持续更新190期,系统性地、透明地回答用户任何疑问。这将沟通从临时的公关行为,变为一种制度化的坦诚,消除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共建:通过“Ultra Club”、赛道日等活动,小米汽车将线上聚集的声量转化为线下的深度体验和社区归属感,让用户感觉自己是品牌建设的一份子,而不仅仅是消费者。

这种极致的透明化,满足了消费者对知情权和参与感的需求,打破了信息茧房。它让消费者感觉到,小米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汽车企业,而是一个可以信赖的车友和社区伙伴。

最终,小米汽车形成的公共心智是:小米汽车 = 可信赖、敢公开的汽车品牌;小米造车 = 全民共建、全民见证。02 公共心智,可被衡量的品牌资产

当品牌致力于构建公共心智时,一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这种投入是否真的有效?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所谓“公共”,意味着共鸣和共识的形成,必须发生在一个能够打破圈层、汇聚多元声音的中心化公共舆论场,而非无数个彼此隔绝的去中心化信息茧房。

只有在这样的广场上,品牌才有机会与最广泛的公众对话,塑造真正的大众认同。

那么,在这种公共舆论场中建立的心智,能否被科学地衡量,并真正转化为品牌增长的动力?

营销行业的人都知道,凯度 BrandZ中评估品牌力的有意义(meaningful)与差异化(different)指标,是品牌广泛接受的、衡量品牌健康度和建设成果的指标。

为了评估公共舆论场对品牌心智建设的价值,微博联合凯度进行了一项研究,把热点对于品牌建设的影响进行了科学量化。

通过将品牌公共热度与凯度 BrandZ 中评估品牌力的有意义与差异化指标,进行科学的数据建模拟合,发现品牌公共热度与有意义和差异化指标的相关性系数分别达到 0.8、0.7。且公共热度值高的品牌价值表现更优。

我们再将视野拉升至全局。凯度对全球多家盈利企业的研究显示,过度依赖短期流量转化的品牌,长期来看普遍会陷入增长疲软。企业70%的销量来自于消费者的品牌指定购买(即品牌影响力),而仅有30%来自于短期的效果转化。

因此,对于品牌而言,效果广告可以在短期促进转化,但真正能决定品牌未来发展的,是能否在微博这样的公共舆论场中通过内容和话题,积累起属于自己的公共热度,塑造被广泛认同的公共心智。

结语

在今天,成功的品牌,将不再仅仅是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而是一种新型的 “公共设施”。它为社会提供了一种稀缺资源:共识、归属感和情感的流通渠道。

爷爷不泡茶是EMO时刻的情绪出口;波司登是平凡人挑战自我的精神坐标;小米汽车是科技消费时代的安全感。它们都通过承担某种社会功能,与用户共建了公共心智。

在这种背景下,品牌需要从一个独白的演讲者转变为一个对话的组织者。品牌的角色,是搭建舞台、设定议题,然后勇敢地退后一步,让用户成为真正的主角。

这样做可能意味着放弃了信息的壁垒和解释权,然而,在一个信任极度稀缺的时代,这种敢于被审视、被讨论、甚至被批评的脆弱性,恰恰是构建最坚固信任关系的唯一途径。

当品牌用心经营这份关系时,用户会自发地成为品牌的拥护者、故事的传播者和价值的共创者,从而将一次性的“流量脉冲”转化为可持续的“心智复利”。

因此,品牌建设,是一场从用户中来的洞察,走向到用户中去的共建。而最大的品牌护城河,不再是专利壁垒或渠道垄断,而是你与用户共同构建的那个,无可替代的公共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