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时一定要严防身边所有人,永远不要低估人性险恶!评论真相了

发布时间:2025-09-16 08:41  浏览量:3

“联考那天,我亲眼看见一个女生把吹风机举过头顶,像举火炬一样烤自己的画。

”朋友讲完这句,桌上几个人同时停下筷子——画面太荒诞,又太真实。

那年冬天,考场门口排队的不是人,是一排排颜料味儿的风衣。

有人凌晨四点来占位,只为抢个靠窗的光;也有人踩着点晃进来,手里拎的居然是奶茶和烤肠。

监考老师面无表情地收走零食,顺手把吹风机插进排插,嗡嗡声一响,空气里全是丙烯蒸发的味道。

那一刻,谁真热爱、谁临时抱佛脚、谁把艺考当“特高课”,全写在脸上——紧张的人手在抖,投机的人眼睛乱飘。

画纸背面涂色、偷偷抹胶水这些老招,早被写进黑名单。

监考老师吹干画纸的动作像在熨烫一张判决书,只要背面有一点可疑痕迹,当场作废。

有人不服气,嘀咕“至于吗”,下一秒就被请出考场,羽绒服在走廊里拖出一道沮丧的轨迹。

更荒诞的是,考场外的小巷里,真有混混揣着刀晃悠。

艺考不像高考,安检没那么严,某些角落就成了灰色地带。

后来听说隔壁考点真出了事,一个男生因为“抢车位”被捅,血溅在雪地上,像打翻的颜料。

通报贴在公告栏,红头文件盖住了整面墙,也盖住了家长们的窃窃私语。

十年过去,吹风机还在,但多了摄像头和电子签到。

文化课分数线一年比一年高,逼得画室凌晨一点还亮着灯。

有人边哭边画,眼泪滴在调色盘上,颜色立刻变脏;也有人把耳机塞进羽绒服帽子里,听政治押题,嘴里念念有词。

培训机构开始请心理老师,教他们怎么在崩溃边缘深呼吸——毕竟,画不好可以重画,人疯了没人替你重启。

变化最大的其实是“出路”。

以前学画画,亲戚问“以后能干嘛”,现在问的是“游戏原画年薪多少”。

数字艺术、影视特效、交互设计,这些词从招生简章里跳出来,成了家长群里的新谈资。

连楼下卖烤冷面的大叔都知道:“学动画的,毕业去深圳,一个月两三万。

但有些东西没变。

考场外,依然有家长拎着保温桶等孩子,桶里是炖了三个小时的排骨汤;依然有老师蹲在角落,用砂纸帮学生磨铅笔,磨到指尖发黑。

这些琐碎的、不体面的细节,才是艺考真正的底色——不是滤镜里的梦想,是羽绒服上的颜料渍,是凌晨四点路灯下的哈欠,是吹风机嗡嗡声里,一群年轻人用铅笔和眼泪跟命运讨价还价。

所以下次再听见“艺考是捷径”这种话,可以笑笑,别反驳。

真正的战场从来不是考场,是那些被吹风机吹干的夜晚,是血和颜料混在一起的路,是每个普通人用尽全力,才换来的、一点点发光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