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大衣发明100多年,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为何07年被我军淘汰?

发布时间:2025-09-18 19:19  浏览量:3

我们之间的爱情得像空气......”一首《爱如空气》让我们回想起邓超和孙俪一起主演的电视剧--

幸福像花儿一样,带引着观众的思绪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而剧中主演们的穿着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印记。那个年代人们的记忆中。

总有一个角落是给绿色的军大衣的,一件军大衣,承载了他们太多的青春和回忆。

1、军大衣的退场与回望

2007年,北方军营仓库里,阳光斜斜地照进来,照在那堆得像山一样的旧军大衣上。

墨绿色的布料早就褪了色,灰蒙蒙的,铜扣子上长了层绿锈,摸上去糙得很。

最底下压着件65式的,袖口上还缝着块蓝布补丁——

那是1983年退伍的老兵李建国从朝鲜战场带回来的。

如今新式的荒漠迷彩大衣堆在上面,这件老军大衣就这么被压着,谁还记得它当年有多风光?

1901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眼瞅着洋人的军队穿着长大衣威风凛凛。

心里直痒痒,就从英国学了样,给新军弄来了这种军大衣。

那会儿中国穷啊,棉花都得靠人一点点摘,做件军大衣成本高得吓人,普通士兵想都别想。

只有那些穿着马靴、佩着指挥刀的高级将领才能披上。

你去看新军操练的老照片,队伍前面站着的几个军官,裹着深绿色的大衣。

领口袖口还镶着黄呢子边,在一群穿灰布军装的士兵里,那叫一个扎眼。

说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其实更像是块身份牌,谁披上它,就等于告诉别人:

我是喝过洋墨水、见过大世面的官儿。

3、冰天雪地保命棉衣

1950年冬,朝鲜半岛零下四十度的雪地里,彭咏梧带着队伍往长津湖穿插。

江竹筠的军大衣早被弹片划开道口子,露出里面的棉絮。

那会儿第九兵团刚入朝,士兵们穿着单衣冻得直跺脚。

彭咏梧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裹在伤员身上,"你们年轻,得活着看到胜利"。

1月28日拂晓,队伍在垭口遇袭,他举着机枪冲锋,子弹打穿胸膛时。

怀里还揣着给江竹筠的信——说等开春就接她和孩子去后方。

战友们在雪堆里找到他时,遗体早冻成了冰雕,军大衣前襟还别着半截没写完的信。

后来有人说,奉节烈士陵园里,他的墓旁总盘着条红蛇,守着那抔埋着军大衣纽扣的黄土。

江竹筠后来收到消息,摸着空荡荡的袖口笑了:"他这是把后背交给我了"。

转身把孩子托付给亲戚,自己扛起枪往川东去——

那件带补丁的军大衣,早从"衣服"变成刻进骨头的念想,冻成冰碴子也暖着心。

4、八十年代街头潮流符号

1983年冬,北京西直门菜市场,军大衣的领子立得老高,铜扣子擦得锃亮,在人群里一晃。

比现在的羽绒服还扎眼。那会儿年轻人都盼着穿军装。

退伍老兵李建国的65式军大衣袖口磨出毛边,照样被邻居家小子借去相亲——

姑娘见了就笑,说"穿军大衣的看着就踏实"。东北的知青返城时。

绿皮火车厢里堆着的全是军大衣,有的拿麻绳捆着当行李,有的直接裹在身上。

车到站时,站台上黑压压一片绿,分不清谁是干部谁是工人。

天津劝业场门口,卖糖葫芦的老汉也披着件旧军大衣,腰间系根草绳,铜扣子松了两颗。

风一吹,下摆呼啦啦地响。大学生们更会折腾,把军大衣袖子卷到手肘,露出里面的红毛衣。

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从胡同里窜出来,车铃"叮铃铃"响,惊飞了墙头上的麻雀。

最绝的是上海南京路,时髦姑娘把军大衣往肩上一搭,露出里面的碎花连衣裙。

高跟鞋踩在柏油路上"噔噔"响,军绿色配碎花,土是土了点,倒也透着股子鲜活劲儿。

工厂里的师徒俩,师傅的军大衣口袋永远鼓鼓囊囊,装着扳手、砂纸和徒弟爱吃的糖块。

徒弟的新大衣则舍不得穿,叠得方方正正压在箱底,等过年回家时才拿出来。

在火车站台上被风吹得猎猎作响。那会儿军大衣就这点好,抗造,暖和,还不用操心搭配。

管你是干部还是老百姓,披上就有股子精气神,胡同里的孩子见了穿军大衣的。

都得喊声"解放军叔叔",其实里面可能是卖菜的老张,或是修自行车的老李。

2007年换装那会儿,仓库里的旧军大衣被一车车拉走,有的送了回收站,有的分给了老兵。

最底下那件带蓝布补丁的65式,李建国老兵愣是找管理员要了回去。

说"留着给孙子讲讲长津湖的雪"。

这军大衣打清末跟着袁世凯的新军进了中国,民国时改了好几次样式。

抗战时裹着士兵们在雪地里打滚,新中国成立后又出了50式、

55式,最经典的还是65式,绿得发亮,铜扣子能照见人影。

现在新兵穿的07式冬装,又轻又暖,里面是羽绒和高科技保暖层。

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裹得像粽子。

可你去景区看看,租给游客拍照的军大衣,袖口磨得发亮;

外卖小哥冬天把它裹在电动车后座,挡风雪;

老退伍兵的衣柜最深处,还挂着洗得发白的65式,补丁摞着补丁,却舍不得扔。

这军大衣哪是衣裳啊?是国家过日子的账本。

清末那会儿,全国找不出几家能做军大衣的厂子,棉花都得进口;

抗美援朝时,靠妇女们连夜缝,能保暖就不赖;

80年代街头,军大衣是稀罕物,谁家有件退伍带回来的,邻居都羡慕;

到2007年换新装,讲究的是轻便、科技、合身。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这军大衣的棉絮里,藏着好几代中国人的体温。

那些冻得打哆嗦也要往前冲的日子。

那些勒紧裤腰带也要让家人暖和的岁月,都裹在这针脚里了。

如今它不常穿在身上,可那份沉甸甸的念想,还在。

虽然军大衣正式在军队中退役了,但是他在我们人民生活中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

尤其是在最近一些年,羽绒服的价格水涨船高,一件普通的羽绒服的价格就高达一千元左右。

甚至一件波司登的羽绒服高达上万元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军大衣又开始回到了人民的视野中。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今冬顶流军大衣,兵团的这件才是真正“显眼包”!.兵团日报.2023-12-19 [引用日期202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