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进百强县前三,常熟的“爆发力”终于浮出水面
发布时间:2025-09-22 09:00 浏览量:1
常熟的发展势头,猛得超乎想象。
今年2月份,我曾写下《常熟发力了》一文,谈到常熟GDP突破3000亿的大关,经济韧性与增长潜力让人眼前一亮。而仅仅半年多后,常熟再次用实力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9月21日,2025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在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上,常熟不仅强势超越长期同台的张家港,更首次跻身百强县市第三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中国百强县市的评选标准不是唯GDP论,而是围绕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新型城市化质量、建制镇综合实力等六大维度的综合考量,在细分榜单排名里,常熟还分别获得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第二、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三以及新型城市化质量百强县市第二的好成绩。
可以说,在过去的一年里,常熟迎来了全方位的立体进化。
长久以来,县域经济的聚光灯大多都集中在榜单前两名,大家关注的是昆山的“二十连冠”,以及江阴GDP冲刺5000亿(去年已经突破)。
但实际上,在双雄的光芒下,常熟始终是稳居第四的“隐形强手”:经济底盘扎实、产业特色鲜明,早已具备向更高梯队冲击的实力。
如今跻身百强榜单前三,终于让常熟的“爆发力”浮出水面:
它不止在发力,甚至要起飞。
就像飞机升空需要足够的升力支撑,常熟这股势不可挡的“起飞之势”,究竟源自哪里?
01.
筑牢产业底盘
对常年稳居中国百强县市前十的“头部玩家”而言,各自手上都有过硬的产业底牌,例如昆山的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江阴的高端纺织和金属材料、张家港的冶金和汽车及零部件、晋江的鞋服产业等等,这是千亿级县域经济的核心底盘。
经过多年的积累,常熟已经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为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命健康、声学等为重点产业以及低空经济、海洋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的系统布局。
其中,以“一根丝”、“一辆车”、“一件装备”代表的三大支柱产业,堪称常熟发展经济的“三驾马车”。
例如纺织服装产业,目前常熟集聚了超5000家纺织服装企业,年产服装超5亿件,制造端年产值稳定在1000亿元,出口额超百亿元;常熟服装城是全国最大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之一,年交易量超1500亿元;本土羽绒服龙头企业波司登,上榜2025中国企业500强。
作为本地的“一号产业”,常熟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超500家,2024年产业规模超1600亿元,形成以整车为引领,动力、控制、座舱、汽车电子(智能网联)、车身、底盘等6大门类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去年,常熟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11.37亿元,首次突破4900亿大关,其中三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3165.7亿元,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1069.13亿元,同比增长3.3%;纺织服装产业产值572.89亿元,同比增长10.5%。
正是如此坚实的产业基础,让常熟在县域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得以脱颖而出。
而在产业格局之上,如何进一步深度挖掘产业的潜力?
常熟的办法是:培育企业梯队、激活增长的后劲。
为此,常熟早早按下了企业培育的“加速键”。
去年9月,常熟召开“大企业”培育推进会,启动“百企千亿 领航登峰”大企业跃升行动,目的很明确,就是在力争在各个产业上,培育出更多波司登、龙腾特钢以及正力新能这样的“大企业”。
常熟提出,要力争经过3年共同努力,全市“大企业”方阵净增产值超1500亿元,助推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GDP迈上3300亿元新台阶。
今年年初,常熟开展专精特新“育林参天”培育行动,旨在把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当作树苗来精心呵护,通过开展播种、护苗、育树、造林、参天五大专项行动,让小企业“成材”,让大企业“参天”,加快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矩阵。
常熟明确了“十百千万”的阶段性目标:力争三年内,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50家;专精特新企业实现翻一番;实施工业投资项目1000个;培育科创型企业10000家。
说到底,产业的竞争力,终究要靠企业的实力来支撑。
常熟正以“培育企业森林”的耐心与智慧,不断巩固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当更多龙头企业领航、更多专精特新突围、更多科创企业破土,这座城市的产业底盘也就足够坚固。
02.
打造新“马车”
另一方面,对于常熟来说,发掘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打造出更多新兴未来产业的“马车”,或许会成为未来持续领跑、甚至改写县域经济格局的“胜负手”。
依托支柱产业的制造优势,常熟正在精准切入一批新兴、未来产业。
例如人工智能领域,常熟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抓手,推动AI技术赋能千行百业。
2024年,首款由实验室人工智能技术设计的“波司登单壳冲锋衣”产品量产落地,以波司登经典数据库为依据,AI能够智能调整色彩、图案、面料、款式,最终确认样品。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设计效率,服装的头样开发时间从100天缩短到27天。
不止于纺织服装,常熟在人工智能赛道的布局已呈现“多点开花” 的态势。截至目前,围绕制造、能源、消费、医疗、金融等重点领域,共遴选出28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及49个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常熟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近200亿元,集聚相关企业200家,拥有专业化载体近5000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通过龙头链主企业的集聚牵引,更完备的产业链布局和协同创新效应也在加速形成。
今年5月,总投资50亿元的立讯机器人总部基地项目落户常熟经开区,这是立讯精密在常熟的又一重大布局,将打造成集研发设计、装备集采、系统集成、销售维护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总部基地,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 项目效果图
7月19日,“苏州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正式揭牌成立。以立讯机器人为牵头单位,联合华兴源创、绿的谐波、思必驰、博众精工、苏州大学、苏州工学院等苏州地区智能机器人领域龙头企业和院校平台共同发起,首批已有50多家上下游企业共同加入,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生态体系,旨在成为苏州智能机器人产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平台。
除了人工智能之外,常熟在其他一批新兴赛道上,也展现出精准高效的布局能力。
声学产业紧盯电声学、材料声学、海洋声学等细分领域,加速建设“苏州·中国声谷”,“四链融合”推动“学科+产业”耦合发展;
生命健康产业围绕医药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依托上海交大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常熟中心、新材料产业园、古里生物医疗大健康产业园等载体,推动医药产业向精细化突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集聚;
先进材料产业,围绕全国高校先进材料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常熟分中心,以省产研院液晶所、金属所、北大分子所等为创新策源,聚焦“先进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2个主导方向,联动头部高校深度发展深海空天、锂电、光伏、氢能等细分领域材料产业应用场景。
在更具前瞻性的未来产业中,常熟同样抓住了关键机遇。
低空经济方面,抢抓苏州通用机场建设的战略契机,招引亨睿航空、羚控智能、新神州航天科技等无人机及低空飞行器零部件企业,完善低空基础设施支撑,拓展低空应用场景、全空间无人体系场景。
氢能产业方面,重点布局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零部件,丰电金凯威的高压隔膜氢气压缩机实现了国产替代,重塑的电堆/动力系统、治臻的金属双极板、擎动的催化剂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通过多点开花、重点突破的战略策动,常熟在新兴未来赛道上构建起新的竞争优势,这些不断成长的“新马车”,不仅将为常熟经济注入持续增长的动能,更有望成为其在县域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持续领跑的关键力量。
03.
江南“户外运动第一城”
抛开单纯的排名,县域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让城市更宜居、生活更美好、居民更幸福。
常熟深谙其道。
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常熟正在通过多元业态布局与场景创新,促进“产、城、人”深度融合。
譬如,近年来,常熟着力打造江南“户外运动第一城”的城市名片。
今年6月,苏州市户外运动服装产业联合会成立大会召开,常熟明确表示,将充分发挥千亿级的纺织服装产业优势,锚定“户外运动第一城”产业新IP,把户外运动作为纺织服装产业延链拓品的重点方向,着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户外运动服装产业新高地。
产业布局的背后,与之配套的户外文旅地标也在同步生长:
在常熟虞山,全长近11公里的“雄鹰线”成为户外爱好者著名的“打卡圣地”,串联起虞山的湖光山色与剑门奇石、藏海寺、联珠洞等自然与人文景观。数据显示,去年,雄鹰线游客超235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近2亿元。围绕线路打造的“跑者驿站”,提供产品展示、装备租赁、能量补给、医疗保障等特色服务,同步联动“长三角雄鹰户外嘉年华”与“虞城种草地图”活动,让徒步、打卡、美食、购物无缝衔接,把旅游消费和城市烟火气紧密相连。
在小红书平台,与“雄鹰线”有关的内容阅读量超700万次,内容涵盖徒步攻略、亲子玩法、周边美食推荐,发帖来源遍布无锡、苏州、上海等长三角各城市。
当产业融入城市肌理、文旅带动消费活力,一个“宜居、宜业、宜游” 的常熟,不仅能提升居民生活的“质感”,也吸引着更多人才纷至沓来。
今年6月发布的《江苏青年发展型城市研究报告》显示,常熟青年常住人口占比27.22%,在全省青年最集聚的县域城市中排名第二位。当前,常熟全市人才总量达47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4.5万人,工程技术人才24.4万人,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这份人才吸引力的背后,还离不开常熟“诚意满满”的政策支撑:
为解决人才“安居”难题,常熟推出“人才房票”政策,划拨1亿元专项资金,同时建成超1万套人才公寓,让人才来了能“安家”;为便利跨城通勤,推出“常来沪往”人才高铁通勤补贴,人才乘坐常熟与上海间的相关高铁车次,单程最低仅需5元,大幅降低跨城工作成本;为支持人才干事创业,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产才融合推动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措施》,对入选顶尖人才计划的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
从安居到发展的全方位保障,让人才扎根成长,也让常熟得以涌现出英华特、正力新能、英特模、聚复科技等一批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可以看出,常熟蓄势已久的“起飞”,靠的不是单点发力,而是产业兴盛、城市宜居、人才友好的共同结果,是一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
以产业厚植发展土壤,用创新打开增长空间,靠宜居生态聚集人才,最终,为长三角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描绘出生动的常熟样本。
期待常熟,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