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走出去”了!瞎出海,同样出局

发布时间:2025-09-24 22:35  浏览量:5

由凤凰卫视、凤凰网主办的“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5”9月24日在广州举行开幕仪式。本届论坛由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提供指导支持,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为战略合作伙伴,华润雪花啤酒超高端品牌“醴”为尊享合作伙伴。

“不出海就出局!”这句话是不是听得耳朵都快起茧了?它道出了国内企业全球化布局的紧迫。

但在“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5”发表演讲时,香港律政司副司长张国钧紧接着泼了一盆“醒脑冷水”:“瞎出海也出局!” 这精准戳破了无数企业折戟沉沙的真相。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 “一提起“出海”,浮现的是“走出去”。这个词听起来像一场热血远征,但往往容易演变成“瞎子摸象”。

真正的世界级企业,早就不拼谁“走”得远、谁“闯”入的国家多了。

他们拼的是,谁能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深深地、牢牢地“扎下去”,直到没人觉得他们是“外来户”,而是自己人。

这不再是地理位置的转移,而是一场关于“如何真正成为本地人”的身份革命。

01

“全球化”不会停止奔腾向前的势头

2025年全球经济前景显著恶化,关税上调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供应链造成压力,推高生产成本,导致企业投资放缓。

在这一背景下,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在关税壁垒与多极化趋势并存的复杂环境中,企业出海已成为关乎长远发展的“必答题”。

在此次论坛期间,多位业界大佬聚焦全球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为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经贸新格局提供了深度洞察。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指出,尽管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进入调整期和“慢全球化”阶段,但关税壁垒难以阻止其发展大势。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

他认为,经济全球化背后有着深刻的底层逻辑和强劲动力:“全球化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其根本动力在于追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最大化。即使有关税影响,企业仍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的生产地点和销售市场。”

他进一步强调,数字技术、互联网、现代物流和通信手段的发展,使得跨国界的生产协作、信息交流和贸易往来变得空前便捷。这种科技进步的驱动必将持续推进全球化浪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关税壁垒不但未能阻止全球化,反而催化和加速了全球化向新的模式演进”。

对于当前的复杂局势,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魏建国也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他指出,全球经贸格局正呈现“六化”并存的复杂态势:集团化与碎片化并存、多极化与双边化并存、服务化与绿色化并存。

在他看来,区域贸易协定已成为贸易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核心工具,与此同时,服务贸易成为全球经济新引擎。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魏建国

如今,中美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态度迥然不同,魏建国将该体系比喻成“年久失修”的大厦,中国主张对现有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以WTO、世界银行、IMF为支柱的体系进行“修补、完善和提升”,而美国则不断“退群”,试图推翻既定规则,以单边主义和美国利益优先的做法破坏国际经贸秩序。

在这种理念下,中国始终是经济全球化坚定不移的维护者和推动者。

无论如何,纵观全球经贸舞台,变革浪潮奔涌不息。正如李东荣所言,经济全球化凭借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市场规律,“不会停止其奔腾向前的势头”。

而这种在调整中演进的全球化进程,也恰恰为中国企业出海开辟了机遇空间。

02

真正的全球化,远不止于“卖货”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中国企业 “出海” 早已从单点突破进入系统性布局的新阶段。

正如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在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5”演讲中表示,当今世界正以百年未有之巨变加速演化,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旗手。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挣脱地域的束缚,勇敢地驶入全球市场的汪洋,在风浪中奋斗,在竞争中成长,已然成为连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重要纽带。

这份“走出去”的成绩单里,藏着沉甸甸的价值。

蔡冠深介绍在论坛上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企业走出去,截至 2024 年,中国企业出海直接带动全球就业超 400 万人,其中外籍员工就有 257 万之多,在国内还间接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相关经济总额更突破了 24 万亿元。

这样的规模,无疑是全球化征程中坚实的第一步,但绝不是终点。因为许多中国企业还停留在单纯卖货阶段。

但真正的全球化,从来不止于“把货卖出去”这么简单。

试想,一个来自遥远国家的陌生品牌出现在海外消费者面前,疑虑往往是第一反应。

倘若没有贴合当地需求的本地化服务,没有及时响应的售后支持,更没有能走进人心的品牌故事,那再好的产品也只会沦为“可被替代的商品”,难以建立起长久的品牌忠诚度。

陷入这样的困境后,企业往往只能无奈地将价格战作为唯一的竞争手段。

可价格战就像饮鸩止渴,既无法支撑企业的长期发展,更让业务缺乏抵御风险的韧性。

更何况,全球市场从不是风平浪静的港湾。

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动、贸易政策的突然调整、物流成本的剧烈波动,这些外部风险都可能随时冲击这种 “轻模式” 的出海之路。

那么,真正的世界级企业,是如何玩转全球化的?

答案或许是成为一名 “种树者”。

它们的目光不局限于眼前的果实,而是愿意沉下心来播下种子、培育土壤,耐心等待一棵大树扎根生长、枝繁叶茂。

在“凤凰湾区财经论坛 2025”上,小鹏汽车董事长兼 CEO 何小鹏的分享,恰好印证了这一逻辑。

小鹏汽车董事长兼 CEO 何小鹏

他观察到那些成功落地中国的国际企业,绝大多数都走了深度本地化的路线。

何小鹏坦言,自己始终相信,中国企业要真正走向全球,也该遵循这样的路径。“试图以‘轻模式’实现全球化虽有可能,但极为困难。”

可以说,当下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正在从规模扩张的“量”变,转向扎根当地的 “质” 变。这不仅是企业自身成长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交融、实现互利共赢的应有之义。

03

真正的本地化是融入生态

“卖货式”出海的局限性在全球市场的风浪中被反复验证,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将目光从短期的交易规模,转向本地化的深层构建。

但真正的本地化,从来不是简单的“入乡随俗”,不是在产品包装上换个语言标签,也不是在营销话术里加几句本土俚语。

它是一场关于价值共生的系统性工程,是企业与当地生态从陌生到交融,从独立到共荣的漫长旅程。企业要做的,是成为这片生态里不可或缺的一环,当“本地人”,而非短暂停留的“过客”

这种存在感,远不止于雇佣本地员工那么浅显,它意味着要深入当地的经济脉络、社会肌理与文化语境,成为与社区、产业、民众共同成长的伙伴。

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德鲁克研究所执行主任麦可·凯利,在论坛上就点破了许多企业对本地化的认知误区:“许多企业将本地化等同于‘雇佣本地人、投本地广告’,实则陷入了表面化的陷阱,而真正的本地化,是融入生态。”

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德鲁克研究所执行主任麦可·凯利

据其介绍,比亚迪12-13年前进入洛杉矶时,精准把握当地300-350亿美元铁路现代化的需求,主动对接公共、私营、社会三大部门,深度参与社区活动,通过面对面沟通传递品牌理念。如今,比亚迪已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提供公交服务,其价值得到认可。

同样践行这一理念的,还有小鹏汽车 。

何小鹏表示,高端制造业和科技企业“走出去”,绝不能仅停留在销售、交付和服务体系的海外布局,而必须将研发与制造环节也扎根当地。“只有真正融入,才能实现双赢。”

他强调,“双赢的逻辑是先让当地赢,再让自己赢——而不是自己连续赢两次。那只能叫独赢。”

因此,小鹏正致力于构建一种“与本地共赢”的全球化路径:注重长期合作、稳步推进。

目前小鹏已在全球设立9个研发中心,今年九月也在德国慕尼黑建立了首个欧洲研发中心,团队规模近百人。而且小鹏还在欧洲和东南亚分别建立了一家本地化工厂,未来还将拓展更多合作生产模式。

这些动作不是零散的布局,而是将企业的创新能力、生产能力与当地的人才、市场、产业资源深度绑定,形成“一荣俱荣”的共生关系。

而这种“共创价值”思维的转变,是中国企业能否在海外真正扎根的思想基石。

它要求企业跳出季度报表的短期焦虑,摆脱“赚快钱”的惯性思维,以更长远的格局看待投入与回报。

那些花在本地化研发、社区沟通、生态共建上的时间与资源,看似不是立竿见影的“业绩”,却是构筑全球化根基的砖瓦。

毕竟,货架上的产品终会被新的竞品替代,而扎根在本地生态中的信任与价值共鸣,才是真正坚不可摧的全球化壁垒。

本届论坛由德鲁克管理学院、S&P Global、融聚汇、Brand Finance、知一数谱、科特勒咨询集团、香港上市公司商会、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供学术支持,由贵州习酒、波司登、中国平安特别支持,指定酒店为洲至奢选广州香岚官洲酒店。大会邀请了中国基金报、界面新闻、财联社、明报、香港商报、紫荆杂志社、橙新闻、澳广视、澳门日报作为战略合作媒体。此外,本届论坛还邀请了大公报、文汇报、香港中国通讯社、香港经济日报、亚洲周刊、灼见名家、证券时报、21 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财经、金融界、同花顺、中新经纬、蓝鲸财经、证券市场红周刊、和讯等多家合作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