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带妻子回老家过年时经过大哥的包子铺,于是上去帮忙,结
发布时间:2025-09-19 01:50 浏览量:2
路过大哥的包子铺,于和伟把羽绒服往旁边一扔,袖子一撸,就蹲在案板前捏褶子。
手指上沾着面粉,他低头跟大哥说:“哥,你这包子褶子太秀气,得像我这样捏得粗犷点才够味儿。
”一句话把大哥逗得直乐,旁边排队买包子的街坊也笑,手机镜头悄悄举起来,却没人真敢打扰——都知道这是人家兄弟间的日常,不是明星摆拍。
他确实没把自己当明星。
那天是大年初三,他和妻子宋林静开车回山东老家,后备箱塞满给侄子侄女的零食,还有给嫂子们带的护肤品。
车刚拐进老街,就看见大哥的铺子蒸汽腾腾,门口排了七八个人。
于和伟让妻子先回家陪老人,自己钻进铺子,顺手接过擀面杖。
有老顾客认出他,刚想喊“刘老师”,他先笑着摆手:“今天就是老九,排队买包子得按规矩来。
”
大哥的包子铺开了二十多年,招牌没变过,肉馅永远是凌晨三点去市场挑的猪前腿,和面用老面引子,比酵母香。
于和伟小时候家里穷,九个孩子的饭桌上,包子是过年才能见到的奢侈品。
母亲把肉票攒到腊月,兑两斤肥瘦相间的肉,掺上白菜梆子,蒸三笼包子,每个孩子分两个。
他总把肉馅抠出来给最小的妹妹吃,自己啃皮,被母亲用筷子敲手背:“老九,嘴壮点,将来出息了别忘本。
”
现在出息了,他反而更记得“别忘本”三个字。
大哥不肯要他的钱,说铺子虽小,养活一家子够用了。
去年他想给铺子装修,大哥摇头:“你嫂子说瓷砖地滑,摔了面团不划算。
”于是于和伟换了台新蒸箱,说是“给侄子结婚用的”,大哥才收下。
兄弟姐妹八个人,各有各的倔劲儿:二姐在县城开裁缝店,三哥蹬三轮送菜,五姐摆摊卖煎饼,谁都没张嘴求过他帮忙。
只有一次,六哥的女儿想学表演,怯生生给他打电话,他连夜飞回来,带小姑娘去北京见老师,临走塞了张银行卡:“学费哥出,但得自己考进去。
”后来小姑娘真考上了中戏,六哥把银行卡原封不动寄回来,附了张纸条:“老九,咱家不欠人情。
”
街坊们爱聊他们家的八卦,说老于家九个娃,小时候穿一条裤子长大,现在居然没红过脸。
其实也有过矛盾——父亲去世那年,留下一套老宅,按说该卖了分钱。
大哥把兄弟姐妹叫齐,开了瓶最便宜的白酒,桌子一拍:“房子留着,谁回来看妈谁住,卖它干啥?
”于和伟当时已经拍《三国》红了,站起来给大哥倒酒:“哥说得对,咱家不缺这点钱,缺的是聚的地方。
”后来老宅真成了据点,逢年过节的,九个家庭几十口人,孩子满院跑,嫂子们在厨房抢锅铲,谁晚到谁洗碗。
宋林静第一次跟他回老家时吓一跳:凌晨四点,大姐敲门喊“老九起来贴春联”,他睡眼惺忪穿着秋裤就往外跑。
零下十度的天,浆糊刚刷上就冻住了,他急得用嘴哈气,把“福”字贴歪了,被大姐追着打。
现在每年春节,他照样贴歪“福”字,大姐照样打,只是手里多了根自拍杆——得录下来发家族群,配文“老九又犯懒”。
有人问他,明星回家会不会被围观?
他笑:“围观啥?
我妈还嫌我包包子慢,说不如隔壁王婶儿子麻利。
”去年腊月直播包包子,弹幕刷“刘老师手真巧”,他举着沾满面粉的手机给大哥看,大哥撇嘴:“这褶子歪的,别丢我手艺。
”结果那场直播打赏的钱,他全给大哥买了新案板,不锈钢的,能擀两百个包子皮。
说到底,于家九个娃能拧成一股绳,靠的不是谁有钱有势,是从小养成的规矩:吃饭谁最后一个吃完谁刷锅,压岁钱统一上交母亲买作业本,谁打架了大哥拿皮带抽,抽完还得给对方夹菜。
这些琐碎的、甚至有点“土”的规矩,把“家”这个字烙进了骨头缝里。
现在母亲八十多了,每天坐在包子铺门口晒太阳,看见哪个孩子回来,就颠着小脚去掀蒸屉:“老九,尝尝馅咸不咸。
”他咬一口,烫得直跳脚,还是那口从小吃到大的味道——肥肉丁里掺了韭菜,油星子溅在舌苔上,像小时候母亲偷偷塞给他的那一勺肉馅。
明星的光环在老街的蒸汽里慢慢散了。
街坊们后来回忆,那天于和伟临走前,把剩下的包子全买了,分给排队的老人。
大哥追出来塞给他两袋冻包子:“路上饿了热热吃。
”他接过来,羽绒服口袋里还揣着母亲给的腌蒜瓣,蒜味混着包子香,一路从山东飘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