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觉得优衣库已经很贵了, 为什么大家还定义他为快消低端 ?

发布时间:2025-09-24 23:45  浏览量:3

昨天在优衣库试穿那件浅灰色加绒卫衣时,我指尖划过吊牌上399元的数字,忽然问身边的导购:“你们家现在基础款都这么贵了?”导购笑着说:“姐,这是今年的新面料,加了抗起球工艺。”可我盯着镜子里那件款式和三年前几乎一模一样的卫衣,忽然想起2021年买的同款才299元——不过三年,价格涨了三分之一,为什么大家提起优衣库,还是习惯性说“快消低端”?

我对优衣库的“便宜”印象,停留在2018年刚工作时。那时候工资三千,租住在北京五环外,每个月发工资都会去优衣库扫货:99元的白色T恤买三件换着穿,299元的牛仔裤能穿两年,连19元的袜子都觉得“性价比绝了”。那时候的优衣库,是刚入社会的年轻人的“衣柜救星”,是“花最少的钱买最耐穿的衣服”的代名词。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份“性价比”慢慢变了味——2020年,基础款T恤涨到149元;2022年,牛仔裤突破399元;2024年,连最普通的加绒卫衣都要399元。去年冬天,我陪妈妈买羽绒服,她拿起一件短款羽绒服从吊牌上的799元,摇着头放下:“这价格,能买件波司登的轻薄款了。”

上周六下午,我在优衣库店里待了整整一小时,看见三个刚毕业的女生拿着一件299元的衬衫争论。穿粉色外套的女生翻着衣领说:“这料子摸起来和我去年买的199元的没区别,怎么涨了100?”扎马尾的女生接话:“可大家还是觉得优衣库比ZARA低端啊,上次我穿这件去公司,同事说‘你怎么买这么便宜的衣服’。”我插了句:“可ZARA的衬衫现在也才300多,和优衣库差不多啊?”马尾女生愣了愣:“可能是优衣库的设计太简单了,不像ZARA有款式,所以显得低端。”旁边穿卫衣的男生补充:“或者是以前的印象,觉得快消就该便宜,优衣库涨价了,但大家的印象没改。”

晚上翻小红书,看见有人发了条“优衣库现在到底算不算低端?”的帖子,下面评论炸了。有人说:“上次买的牛仔裤,洗了两次就起球,299元买的,还不如100块的国产牌子。”有人反驳:“优衣库的羽绒服还是不错的,填充量足,保暖性比很多国产牌子好,799元值得。”还有人说:“可能是大家对‘低端’的定义变了,以前觉得快消就是低端,现在觉得快消也能有中端品质,但优衣库的价格没跟上大家的预期。”更有人提到:“看看国产的太平鸟、UR,价格和优衣库差不多,但大家觉得它们是中端品牌,为什么优衣库还是低端?”

其实我查过,优衣库近年来的客单价一直在涨,从2019年的150元左右,涨到了2024年的250元以上。品牌方说“我们在提升产品质量和设计”,比如加入了更多科技面料,比如“HEATTECH”系列,比如和设计师合作的联名款。可消费者并不买账——有人说“质量没见提升,价格倒涨了”,有人说“以前买优衣库是因为性价比,现在买是因为习惯”,还有人说“如果不是因为它的基础款好搭,我早就换牌子了”。

昨天晚上,我把那件399元的卫衣挂进衣柜,旁边是去年买的299元的同款。忽然想起导购说的“新面料”,我摸了摸布料,确实比去年的厚一点,但也没厚到值100元的程度。我打开手机,看见朋友圈里有人发:“今天买了件太平鸟的卫衣,299元,比优衣库的好看还便宜。”下面有人评论:“我也觉得,优衣库现在太贵了,不如买国产。”

其实,优衣库的“低端”标签,从来不是因为它的质量,而是因为它的“快消”定位。我们习惯了把“快消”和“便宜”画等号,习惯了把“基础款”和“低端”画等号,可当优衣库慢慢涨价,慢慢提升质量,我们的认知却还停留在过去。就像昨天那个导购说的:“我们不是低端,我们是高性价比的快消。”可消费者说:“高性价比的前提是便宜,现在不便宜了,怎么算高性价比?”

走出优衣库的时候,风有点冷,我裹了裹身上的卫衣,忽然想起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大家还觉得优衣库是快消低端?或许是因为我们对“快消”的定义太刻板,或许是因为我们对“低端”的标准太模糊,或许是因为我们还没习惯“快消也能涨价”。但不管怎样,优衣库的涨价,已经让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值得思考——当快消品牌不再便宜,我们还会选择它吗?当“低端”的标签不再符合实际,我们会改变认知吗?

或许,答案就在每个消费者的衣柜里,就在每次拿起优衣库衣服时,对价格和价值的权衡里。而优衣库要做的,不是辩解“我们不是低端”,而是让消费者觉得“这个价格,值得”。毕竟,品牌的定位,从来不是靠标签定义的,而是靠消费者的选择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