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让羽绒服造假无处遁形

发布时间:2025-09-29 09:42  浏览量:3

徐建辉

“直播间样品蓬松保暖,收到的衣服却轻薄透风”“吊牌写着90%羽绒,检测发现全是飞丝”——每到寒冬,羽绒服市场的“丝绒骗局”总能引发一股消费维权潮。由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组织制定的《水禽丝及制品》团体标准已于9月26日正式发布。从规范称谓到细化指标,该标准作出了一系列硬规定,不仅要撕破虚假标注的伪装,更要为千万消费者筑牢信任防线。

旧规中,“含绒量”的表述较为模糊,既包含绒子也涵盖绒丝,给商家钻空子留下了空间;部分产品标注“羽丝绒”“羽绒棉”,看似沾“绒”,实则与羽绒无关,很可能误导消费者买单。而即将实施的新标准,精准补上了这些漏洞:明确“羽丝绒”等名称不得用于羽绒服标注,从源头杜绝概念混淆;细化指标,划清底线,延续“绒子含量不低于50%”的硬标准,且要求标注必须精准到具体数值,让“90%绒子”的承诺有据可查;统一标识,堵住缺口,要求吊牌与水洗标信息完全一致,避免出现“样品一套、发货一套”的猫腻。这些规定,如同给羽绒服配上了“透明身份证”,消费者只需核对标识,便能识破骗局。

更关键的是,新标准为监管提供了“一把尺子量到底”的依据。以往因标准模糊难以定性的造假行为,如今可通过检测绒子含量、核查标识一致性直接判定。从原料生产端的填充物配比,到销售端的吊牌标注,实施全链条的标准约束,可有效遏制“分仓发货、规避监管”的投机操作,让造假者无处遁形。

新标准不是给行业设限,而是通过肃清乱象、重建信任,让优质产品获得应有的市场认可。当每一件羽绒服的“面子”“里子”都清清楚楚,当标准的刚性护得住消费的底气,才是消费领域最实在的品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