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羽绒服:72小时从定制到交付
发布时间:2025-09-30 11:36 浏览量:1
本刊记者 侯隽|江苏报道
在服装制造业的广袤版图中,羽绒服制造堪称最为复杂的领域之一。看似只是一件衣服,却是集合了物理原理、材料技术、缝纫技术、生物加工技术于一身的现代科技产物。
一位消费者想在家用手机定制一件羽绒服,从下单到收货,最快需要多久?波司登给出的答案是:72小时。
在平均20天交付周期的羽绒服行业,波司登是如何实现如此快的反应速度?羽绒服的生产制造要经过哪些工序?随着AI等前沿技术加速演进,国产羽绒服又是如何借助智能驱动供应链升级,从品质、科技、设计、可持续等多个维度实现全面升级。
近期,本刊记者实地探访波司登常熟智能制造生产工厂,探寻纺织制造业发展新趋势。
一件羽绒服的“智”造旅程
自动化生产车间、智能立体仓库、辅料自动拣选库、AGV自动化物流系统、成衣自动化包装区……在波司登常熟智能制造工厂,满眼尽是“智能化”和“科技范儿”。
记者走进工厂一楼,立刻被一块巨大的电子大屏幕所吸引。
屏幕上跳动着各种实时数据,订单完成率、班组生产效率、人员出勤率、设备效能、生产质量等关键信息一目了然。
“这块屏幕是工厂生产情况的实时反映,我们通过这些数据,能够及时调整生产策略,确保整个生产流程的高效运转,让车间流水线的‘单行道’变成‘立交桥’。”波司登常熟智能制造工厂厂长赖和东对记者说。
沿着生产线前行,记者深入了解了一件羽绒服的“智”造全过程。
在智能裁剪生产区,自动裁剪机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裁缝,精准地将数十层布料裁剪成各种形状的布片,其裁片正确率高达100%,生产效率和布料利用率大大提高。
在智能模板区,原本需要熟练工凭借经验完成的每3厘米13针的绗缝工艺,如今在智能模板机的辅助下,普通工人经过短期训练,便可轻松操作,缝制出精准稳定的针脚。
充绒环节,在羽绒服制作流程中是重中之重的工序。传统羽绒服厂的充绒间往往飞絮漫天,而波司登的充绒间在智能化改造后却是窗明几净,秩序井然。
“每个充绒隔间里都隐藏着‘黑科技’。我们的充绒数据会提前通过系统上传到设备,工人操作时机器会从云端抓取数据。”赖和东说。
记者看到,工人将绗缝过的衣片开口包裹住出绒口,按下开关,羽绒便顺着管道均匀地吹进衣片中。令人惊讶的是,在填充时机器从云端抓取提前上传的充绒数据能精确到0.01克,确保每一件羽绒服的充绒量都恰到好处。充绒后的衣片在超声波设备上封口,从源头降低了“飞绒” 现象,保障产品质量。
“传统的充绒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很难保证每一件羽绒服的充绒量完全一致,现在有了自动充绒机,问题迎刃而解。”现场的一位工人说。
在智能吊挂区,衣服的各个部件在生产线上有序吊挂流转,员工只需将流转过来的部件按顺序缝制,之后再挂回生产线上,整个过程有条不紊。
裁剪、挂片、合面肩、充绒、拼块……经过150道工序,一件波司登羽绒服终于完成了它的诞生之旅。
从被动反应到主动响应
“波司登智能工厂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环节的智能化,它是对整个供应链体系进行了全面升级。”波司登创始人、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高德康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他告诉记者,智能工厂作为网络化制造的核心节点,能实时与上下游的供应商、设计端、销售端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产能、订单、物流的云端协同调配。这将构建一个高度透明、弹性、韧性的供应链网络,显著提升制造业的抗风险能力和资源调配效率。
采访中,工作人员透露,在库存管理方面,波司登曾经也深受困扰。
当时,企业库存高企、产品老旧,门店缺货与仓库积货现象同时并存,高库存“冻”住了企业的现金流,高缺货又严重影响用户口碑。
“这种缺货就是经济学上的‘结构性缺货’,工厂货物充足,但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消费者有需求的地方。”上述工作人员说。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进行了智改数转。” 赖和东说。
他介绍,波司登首先进行了柔性化产线设计,按模块化、流程化的柔性生产布局,可快速切换生产不同款式,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无缝转款,打破传统大批量生产的僵化流程。
其次是实现数据驱动的快速响应:系统实时收集生产数据,监控进度与质量,使管理者能精准决策、快速调整,快速达到最高产能,极大缩短了从订单到上市的周期。
另外,波司登还对库存及物流进行数字化改造。
如今,波司登采用30%期货订单、70% 拉式补货(编者注:一种基于实际需求信号的供应链管理方法,通过实时监测市场需求并快速响应,减少库存风险并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模式,根据市场实时需求进行生产和补货。当消费者前往波司登门店消费,如果心仪的款式没有合适的尺码,店员只需要在系统内输入产品款号和色号,就可以一键获取全国库存信息,就近调货,24小时内发货。
这种高效的库存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库存周转率,降低了库存成本,同时也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从原材料入库,到自动裁剪、零件缝制、自动充绒、吊挂组装、自动分拣,再到出厂,波司登实现了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和决策,关键生产环节自动化程度达到90%,整体协同效率提升了20%。”赖和东说。
在高德康看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纺织行业要以数智变革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
“我们要从被动反应型供应链向主动响应型供应链转变,产品生产交付周期缩短至7至10天,力争做到‘畅销款不缺货、滞销款少生产'。” 高德康说。
智能工厂建设绝非简单的“机器换人”
2025年2月,波司登获颁首批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奖牌,成为纺织服装行业唯一入选的企业。
“纺织行业具有产业链长、环节多、产业集聚等特征,其中中小企业众多,外贸占比高。当前智能工厂越来越多涌现,是信息技术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内在需求以及政府推动引导的综合结果。这对我国纺织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等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信息化部主任、数字化首席专家翟燕驹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他认为,智能工厂带来的提升效果不仅体现在提质、降本、增效等基础层面,更将在设计与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带来深刻变革,并持续赋能行业整体进步。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波司登在设计端已开发出AI大模型,实现从设计构思到虚拟成衣交付的全流程数字化闭环。此外,通过优化AI企划端、AI开发端、3D打版建模和虚拟成衣交付等环节,公司将头样开发时间从100天缩短到27天,样衣开发成本降低60%以上。
正如高德康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正经历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重要跃迁,数字化、智能化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智能工厂建设绝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一场深刻的生产方式与商业模式的变革。”
- 上一篇:山东天气突变!26号起降雨增多需备雨具
- 下一篇:了不起!中国智能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