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所未闻!大爷摔倒女子上前搀扶,提醒女子不用扶,他另有打算
发布时间:2025-10-03 16:30 浏览量:2
“扶不扶”这道送命题,沈阳铁西又把它推上热搜。
63岁的王某,建设大马路上,一句“我就是想讹你”把路人怼到原地石化。
视频800万播放,评论区直接炸成两派:一派喊“别扶”,一派喊“要扶”。
我看完只想问:当老人把“讹人”挂嘴边,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那天零下十二,风跟刀片似的。
小伙停车,把羽绒服脱下来给老人垫屁股,手机还开着录像。
老人开口第一句不是谢谢,是“拿两百,不然起不来”。
小伙愣了两秒,笑都僵在脸上,回他:“大爷,我有录像。
”
老人拍拍裤子,直接坐实:“录吧,我63,拘留所管饭。
”
说完往地上一躺,秒变静止画面。
派出所就在两百米外,民警三分钟到场。
小伙把完整视频递过去,警察叹气:“又是他,上个月才要过三十。
”
记录显示,王某一年里干了七回,金额二十到五十,够不上刑事,只能批评教育。
家属赶来,掏出阿尔茨海默的诊断书,说“他老忘事,一个人住,社区刚给他办低保”。
围观群众瞬间安静,羽绒服还摊在地上,没人敢捡。
我把视频转给做救助站的朋友。
他回我一句:冬季求助量涨17%,可真正进站的不到三成。
为啥?
老头老太怕“被送回老家”,宁可大街晃。
沈阳刚添了流动救助车,全天转,还发姜汤,可王某一次没上过车。
社区给他排了送餐,他嫌饭硬,直接倒掉,继续上街“接单”。
更离谱的是,美团在沈阳试点“银发骑手”,23个六十岁以上大爷每天送外卖,一天能挣八十到一百二。
王某身体硬朗,派出所楼梯两步一跨,完全符合报名条件。
工作人员上门三次,他摇头:“干活太累,还是躺地上来钱快。
”
一句话,把“以工代赈”的脸打得啪啪响。
法律补丁也在路上。
辽宁新版见义勇为草案写了:谁索赔谁举证,监控不全就自担。
看起来解气,可执行层面还是难。
真碰上倒地大爷,你得先找摄像头、再找路人、再按秒表算黄金五分钟?
命比程序贵,多数人选择一脚油门走人。
我把这事说给楼下超市老板娘。
她直接甩我一根烤肠:“简单,手机先开录像,再大声问‘大爷你带药没’,让旁边店铺都听见,再扶。
”
“讹成功算他狠,讹不成咱也留证据,别让好人寒心。
”
最土的办法,往往最管用。
说到底,王某不是第一天变老,社会也不是第一天知道他会讹。
阿尔茨海默、低保、送餐、流动救助车、银发骑手……菜单全摆在他面前,他偏要选最不要脸的那道。
规则再完善,也拦不住有人把良心当筹码。
所以,下次你我在街头遇到倒地老人,别急着喊“扶不扶”。
先问自己一句:我有没有三秒开好录像、五秒找到见证、十秒完成报警的勇气?
如果有,就蹲下去;如果没有,就拨110,让专业的人来。
别把道德绑在别人的良心上,那东西,有人早就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