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废除了汉字吗?媒体上看不到,普通人却都认识 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5-10-04 22:40 浏览量:1
朝鲜年轻人现在最怕的不是没肉吃,是拿到一张中药方却认不出“黄芪”俩字。
2023年冬天,平壤金日成综合大学悄悄把“汉字辨识”塞进研究生选课表,名额30人,选课系统开放3分钟就被历史系和医学院抢光。
同一周,韩国教育部刚发话:2025年小学三年级开始,课本里要出现“汉字小括号”。
半岛两边,一个刚松口,一个往回捞,像约好似的——汉字这口老锅,谁也没舍得扔。
我在延边做边贸翻译,去年跑了七趟朝鲜。
新义州的海关大姐以前签字只画圈,现在能歪歪扭扭写出“通关”俩字,她说再不学,中国老板发过来的装箱单都看不懂,少一个“柜”字,货就被扣在仓库里过夜,一夜冷得够呛。
她没上过大学,学习小组是晚上在仓库灯泡底下进行的,教材是撕了一半的中国小学三年级生字表,背面印着“朝鲜人民军万岁”,一点不违和。
平壤的教授比我们急。
《李朝实录》数字化工程卡在“医方”那一卷,机器识别软件把“人参”译成“人入”,研究生们只好手动查8000字库,一晚上翻烂一本1978年版的《汉韩医学词典》。
那书我见过,封面掉了一半,用医用胶布粘着,胶布还是中国产的。
韩国那边更戏剧。
2025年要进课堂的汉字,其实就是给“谚文”打补丁。
首尔小学老师给我发来一张样张:课文里“??”旁边括着“韓國”,老师说自己也慌,大学选修的汉字早还给教授了,现在连夜补B站网课,弹幕里全是“老师别跑”。
家长群更分裂,一半人怕孩子累,一半人怕孩子以后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利索。
说到底,是“不用就会丢”的简单道理。
朝鲜70多年去汉字,结果古籍成了天书,中药方成了暗号,连族谱都断档。
韩国30年淡化,法院判决书里出现同音字纠纷,法官只好在判决书里手写汉字备注,像给拼音加括号。
两边都发现,文字不是意识形态,是工具,工具钝了就得磨。
最打动我的场面,是在丹东回国的火车上。
一个朝鲜大叔用半张A4纸练字,写的是“中朝友谊”,写歪了就用橡皮蘸口水擦,擦完继续。
我问他干嘛学,他说女儿在平壤卖羽绒服,中国客户微信发“短款”俩字,她看不懂,进了两箱长款,现在家里墙角堆着一堆卖不出去的“长款”羽绒服,全家靠它过冬,可冬天已经够长了。
所以,别再把汉字当成谁家的符号。
它现在就是半岛的“通关密码”,谁握得住,谁就少冻一晚,多卖一件羽绒服,多读一页祖宗留下的医书。
政策可以来回改,仓库的货等不了,病人的药等不了,孩子的名字也等不了。
谁先认全那8000个字,谁就先把日子过顺——这就是半岛新一轮“识字竞赛”的唯一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