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服贵是因为猪肉便宜?不闹,这么离谱的理由竟然是真的!
发布时间:2025-10-09 23:11 浏览量:1
现在羽绒服贵得不像话,动辄3000块起步,一些品牌甚至比去年直接涨了500元+。
大家直呼“买不起”,而与此同时,热搜上“假羽绒”“劣质绒”满天飞,让人买也不敢买。
但有人却在网上说:羽绒服涨价,锅不在羽绒,而在猪肉。
“猪肉太便宜”,才导致羽绒变贵、羽绒服扎堆翻倍?
先来看一件正经合格的羽绒服,它的成本到底都花在哪了?
按业内普遍的估算,常规款羽绒服包含的成本大致如下:
人工加工费:80~100元/件
面料辅料费:40~50元/件
羽绒成本:80克90绒约需40元左右
杂项(拉链、标签、物流等):共计20~30元
整件算下来,一件基础短款羽绒服的工厂出厂成本大约在200元左右。
可到了消费者手里,尤其是一线城市商场里的主流品牌,羽绒服价格动辄就是2000到4000块。
这不是暴利是什么?
但别急,这部分利润的背后,其实也暗藏“不得已”的行业逻辑。
第一点,羽绒服是高度季节性商品,一年卖它三四个月,可工厂固定成本是全年要花的。
“高倍率定价”是行业默认设施,一线城市大牌倍率能到成本的8~10倍。
简单说,就是500元成本的衣服,商场定价4000块没人眨眼。
而这当中最容易波动的就是羽绒的价格,一旦羽绒暴涨,不仅底价冲高,翻倍之后消费者身上的“压力”也被翻倍堆上了车。
那么关键来了:羽绒为什么贵了?而这跟猪肉又有什么关系?
最早要从2018年说起。
2018年,非洲猪瘟爆发,全国猪肉价格暴涨,大家转而开始吃鸭肉。鸭肉需求暴增,价格跟着水涨船高,让养殖户赚了个盆满钵满。
于是随后的2019年,整个鸭肉产能突飞猛进。可好景不长,猪肉市场开始触底反弹,一路跌回低谷,大众消费又回归“吃猪不吃鸭”。
结果就是,鸭肉滞销、鸭子卖不动了,大量养殖户开始退出市场。
而问题在于,羽绒的原材料——鸭绒鹅绒,是这些鸭肉的“副产品”。这就意味着:鸭子养得少,羽绒也跟着稀缺。
偏偏这个时候还遇上2023年双十一寒潮突袭,整个市场对羽绒服的需求暴涨,形成消费井喷。
而这两股力量一叠加,羽绒的价格就要炸。
数据显示,2025年9月,90绒价格最高达到551000元/吨,同比涨幅超过50%。换算下来,一件短款羽绒服成本平白增加20元,长款甚至增加50~60元。
这放到品牌出厂再乘以10倍定价,消费者身上的压力就是五六百元。
这也是为什么你会发现去年卖2000的羽绒服,现在轻松飙到2500甚至3000+。
但问题又来了,羽绒这么贵,为什么不回收利用那些旧衣服呢?
确实,现在全国每年处理掉的羽绒产品数以亿计,不少环保达人甚至自发改造旧羽绒服。
可现实告诉我们,要想靠“回收羽绒”压缩成本,没那么简单。
行业里称这种回收羽绒为“复用绒(容)”,而它的最大问题出在安全性和卫生标准。
为了把旧羽绒洗净分离,工厂常会用强力化学洗涤剂处理,其中最容易超标的是一种叫“APEO”的化工物。
这类物质若超标,对人体有严重危害。
2021年国标开始对APEO含量进行硬性限制,也就意味着——用复用绒的成品衣服,很容易因为环保或健康原因被判“问题产品”。
此外,还有更伪装得更深的造假方式——“胶水绒”。
就是用胶水把本不保暖、不高档的羽毛丝粘成“假绒朵”,一过水立现原形:衣服塌了、不保温了、也臭了。
搞笑的是,胶水绒在实验检测时还真没啥问题,谁买谁“中奖”,就看你造化了。
而使用这些歪门邪道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些以“白菜价”击穿市场底线的“市场货”品牌。
羽绒服业内把货品分成两类:
“品牌货”:品牌提前下单订货、自备羽绒、产线标准高、有检测流程。
“市场货”:厂家自主打版,投放批发市场/直播间,多靠价格搏销量。
前者工艺扎实,质量可靠,但成本也确实高;而后者抓住“性价比”心态,把假羽绒、复用绒、甚至胶水绒大胆上架,用极致价格打动消费者。
但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旦选错,你拿到手的,可能不是羽绒服,而是一身“衣中假货”。
还有一类更隐蔽的,是那些“貌似很熟悉”、“看上去像正品”的授权品牌。你以为是品牌直供,实则只是授权使用logo的营销产品,不负责生产、不负责质检,也从不会送检。
从非洲猪瘟→猪肉涨价→鸭肉吃香→养鸭猛增;再到猪价暴跌→鸭子滞销→羽绒短供;最后叠加罕见寒潮,也就形成了今天这一场“因猪致贵”的羽绒连锁反应。
谁也没想到,一件羽绒服的涨价曲线,竟然由动物养殖周期悄然操盘。
那么我们该怎么应对?或者说,消费者该怎么理性买羽绒服?
建议很明确:
1.不要贪低价
特别是200块以内号称“高质量羽绒服”的产品,要么是严重造假,要么就是根本没有羽绒。
2.认准品牌货,避开“假授权”
不求贵,但一定要问清楚是不是厂家自有品牌,有无质量检测证书,有无绒子含量标示(注意:不是“含绒量”或“羽毛绒”)。
3.掌握羽绒新国标知识,避免被搞晕
新国标强调“绒子含量”,合格标准是≥50%绒子(不是绒丝),并不等于旧国标所说的“含绒量”。很多商家会偷换概念,混淆视听。
4.提前蹲守折扣反周期买入
羽绒服的价格节奏遵循“买气→涨价→清库存”的周期,最划算的其实是冷季后库存甩卖阶段,大可不必冬季正热时掏高价当韭菜。
从国家视角看,中国已经是全球80%以上羽绒的产地,技术、产能、品牌能力均不逊色任何国家。
接下来要补的,是产品信任感和标准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