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羽绒服之王”,口碑也要塌了?

发布时间:2025-10-14 18:55  浏览量:2

一年又一年,双十一的脚步如期而至。

伴着日渐转凉的天气,街头巷尾的人们裹紧了外套,电商平台的羽绒服预售链接早已挂满首页,不少人已经开始着手囤积抵御寒冬的“保暖利器”。

鄱阳湖畔诞生的鸭鸭股份公司,从1972年中国第一件羽绒服的制造者,到如今喊出“天生骄傲,鸭鸭90绒”的国货代表,半个多世纪的品牌历史里,藏着无数人的冬日记忆。

尤其在下沉市场,那些标价在百元至千元的羽绒服,靠着“高性价比”的标签成为许多人的首选,2019到2023年GMV从8000万飙升至近200亿的逆袭神话,更让它坐稳了“县城羽绒服”龙头的位置。

但这份“天生骄傲”,近年正被一次次争议悄然侵蚀。

01 从社交吐槽到监管通报

凭借“性价比”利剑,鸭鸭在“羽绒服刺客”横行的市场中成功破局。

然而,高性价比带来的巨量销量,也像一枚硬币,露出了它的另一面。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鸭鸭羽绒服的吐槽早已不是新鲜事。

最让人心烦的莫过于那股挥之不去的鸭腥味和臭味。

有人吐槽鸭腥味特别明显,沾水之后还有腐烂的臭肉味。

有人忍不住疑惑“难道鸭鸭的就我的臭吗”。这样的疑惑在评论区里总能引来一堆共鸣,显然这并不是个例。

虽说羽绒服初期可能带点鸭绒天然的味道,但味道重到影响穿着,往往是清洗不彻底、绒子等级低或是存储不当的信号,这难免让消费者对品控打上问号。

除了气味,做工粗糙的问题也常被提起。

有人拆开快递就发现口袋根本没缝好,联系客服沟通,得到的解决方案不过是10元补偿。

可10 块钱的补偿,补得了开线的口袋,补不了碎掉的信任。

还有人刚穿了两次就发现开线了,但商家却拒绝处理。

其实这些用户的糟心事,早就在监管部门的通报里埋下了伏笔。

时间拉回2019年四季度,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的抽查中,鸭鸭一款女式连帽羽绒服就因含绒量、绒子含量不达标登上不合格名单。

三年后的2022年8月,还是江苏的抽检,货号B58991的“YAYA鸭鸭”羽绒服再出问题,这次不合格的项目更关键 ——含绒量、绒子含量、蓬松度三项核心指标全部“失守”。

到了2023年2月,湖南省的抽查又发现,货号YE2B604281Z的产品充绒量未达标准,而充绒量直接决定着羽绒服的保暖能力,本应是冬季御寒的“硬指标”。

2024年3月,上海市消保委按照GB/T14272-2021新国标测评70款羽绒服时,鸭鸭的问题有了新变化:一款售价368元的产品被检出“绒丝 +羽丝”含量不合格。

除了抽检发现的不合格产品之外,鸭鸭股份还曾因虚假宣传被监管部门处罚。

共青城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2016年6月6日发布的一份对鸭鸭股份公司的行政处罚书显示,鸭鸭一款羽绒护肩产品宣称“羽绒护肩男女通用,可以预防肩周炎”,却不能提供该款护肩产品可以预防肩周炎的相关科学依据或证据,属虚假宣传行为,被责令改正并罚款10000元。

从品质不达标到宣传“吹牛”,鸭鸭的“骄傲”正在被一次次地违规记录消耗。

02 质量和良好的口碑,才能支撑走得更远

在很多消费者眼中,鸭鸭似乎是近年蹿升的一个新品牌,但实际上,早在1972年,鸭鸭就在江西共青城成立。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羽绒服还是稀罕物,鸭鸭却创造了日销10万件的奇迹。

然而,盛极而衰的剧本总是相似。

2001年之后,国内外品牌蜂拥而入,羽绒服市场从蓝海变成红海。

鸭鸭的光环逐渐褪色。

品牌老化导致年轻人不再买账,研发投入不足使产品陷入同质化泥潭,营销方式的守旧更让它在电商浪潮中节节败退。

到 2019年,这个曾经的行业巨头,GMV仅剩8000万。

鄱阳湖畔的寒风,似乎要将这个老牌国货吹入历史的角落。

转机发生在 2020年。

当年7月,鸭鸭启动重组,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樊继波通过铂宸投资有限公司主导投资。

樊继波并非行业新人,此前他曾为雅鹿羽绒服提供电商代运营服务。

入主鸭鸭后,樊继波敏锐地察觉到直播电商的崛起趋势。

彼时直播电商刚兴起不久,红利初现,他迅速带领鸭鸭布局直播赛道,通过与头部主播合作、搭建品牌自播团队等方式,快速抢占线上流量,更锚定 399 元 - 799 元核心价格带,以“性价比”为核心卖点切入市场。

在营销端,鸭鸭也开始“年轻化”转型。

比如,斥资邀请明星王一博、佟丽娅等担任品牌代言人,借助明星的流量效应吸引年轻消费者关注。

同时,在社交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内容形式,重塑品牌形象。

一系列动作之下,鸭鸭的业绩开始“触底反弹”,线上销量大幅增长,重新回到消费者视野。

2025年4月,鸭鸭股份公司在生态伙伴峰会上喊出 “三年上市征程,共赴千亿未来”的口。

同时发布了三大战略:稳固线上基本盘,继续深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线上渠道;推进线下业务升级,通过开设体验店、优化门店布局等方式,提升线下消费者体验;启动全球化开拓,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空间。

鸭鸭股份公司副总裁陆占武更是表示:“千亿市值不是口号,而是确定的未来。”

不过,鸭鸭的 “逆袭” 故事并非毫无隐忧 —— 频发的质量争议,已为它的未来蒙上一层阴影。千亿市值的口号喊得再响,也需用每一根绒子、每一针线来奠基。

尤其是对于一个品牌而言,流量和销量或许能带来短期增长,但只有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口碑,才能支撑其走得更远。

参考资料:

证券之星:《鸭鸭:被质疑“贴牌产品”,口碑危机如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