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司登:从车间到秀场,中国品牌的全球化进阶之路
发布时间:2025-10-16 07:37 浏览量:4
“技术+品牌” 双驱动
作者 | 胜马财经 徐川
编辑 | 欧阳文
当一件羽绒服既需满足严寒环境的保暖需求,又要承载时尚表达与精神共鸣,中国品牌波司登给出了商业答卷。2025年10月,波司登通过巴黎时装周“大师泡芙”系列秀场首秀,展现 babyskin 面料、人体热力分布充绒科技等技术成果。
胜马财经注意到,波司登此前发布的24/25财年报告显示,其营收同比增长11.6%至259.02亿元,净利润增长13.9%至35.53亿元,在高端化与全球化布局下,这家拥有49年历史的服装企业正打破 “冬装工具” 的品类边界,构建“技术+品牌” 双驱动的增长逻辑。
技术基因的时尚转译
巴黎时装周引发热议的“大师泡芙”系列,本质是波司登技术积淀的美学表达。这种转化并非偶然,当品牌在1976年产出第一件羽绒服时,或许未曾想过49年后会用“人体热力分布充绒科技”重新定义冬装,但对“轻与暖”的追求早已刻入基因。
新一代泡芙系列采用的babyskin面料与立体剪裁,将每平方米面料重量控制在行业均值的 30%以下,却能实现严寒环境的保暖需求,这种矛盾统一的背后,是1600项专利技术的支撑。
时装周的高光时刻更像是技术实力的公开验收。大师泡芙在外观上,利用建筑般挺括的廓形展现立体剪裁与层叠走线的精妙,新古典主义宫廷立领经现代简化,腰线与袖口如罗马柱般的收束处理,勾勒出利落兼具仪式感的线条。
如此一来,视觉上的饱满分量与触手可及的蓬松柔软形成奇妙反差,这背后是波司登在羽绒服结构、充绒工艺与面料研发领域多年的深耕细作。
波司登择定巴黎时装周的国际舞台首发「大师泡芙」系列,恰是中国品牌迈向全球那份从容底气的生动注脚。它没有刻意堆砌高端符号来营造距离感,反而将目光锚定当代消费者内心深处的自在诉求。
如今的羽绒服,早已跳出“冬日保暖工具”的单一维度,蜕变为承载自我表达、传递生活热忱的时尚媒介。而「大师泡芙」系列产品凭借精妙的立体剪裁与独创的“云感轻暖科技”,在严苛的保暖性能与无束缚的穿着体验间找到了完美平衡点,让穿着者无论身处都市通勤还是户外场景,都能始终保持松弛自在的生活状态。
中国品牌全球化叙事
波司登营收净利持续实现稳定高质量增长的业绩定力在公司转型历程中尤为关键。回溯2013-2016年的营收滑坡期,多元化扩张曾让波司登陷入的困境,女装、男装等业务的分散投入稀释了核心竞争力。
2018 年确立“收缩多元化”路线后,品牌羽绒服业务增速从个位数跃升至双位数,“波司登” 主品牌184.81亿元的收入规模较转型初期实现近三倍增长。即便是2024/25财年毛利率的略微承压,也被贴牌加工业务的高速增长部分对冲,展现出公司业务结构的韧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高端化的渐进式突破。通过产品结构优化,波司登1800元以上价位段收入占比于2022年提升至46.9%,万元级登峰系列虽有争议,但却成功建立起品牌技术标杆形象。这种“金字塔型”产品矩阵,既通过雪中飞守住大众市场,又以高端系列突破利润天花板。
波司登在巴黎的“云迹环游”大秀,本质是一场品牌叙事的全球化表达。当模特身着融合罗马柱剪裁与东方美学的羽绒服穿梭于新古典主义建筑间,传递的不仅是 “云感轻暖” 的产品体验,更是中国品牌对 “温暖” 的重新定义。
这种叙事能力的构建非一日之功。从2018年首次登陆纽约时装周,到2025年在巴黎证券交易所办秀,波司登逐步完成从“产品输出”到“价值输出”的升级。这种转变背后,是品牌将技术语言转化为生活哲学的刻意为之,因为真正的创新源于对人本身的温暖和关爱。
回望过往的49年,波司登的进化史恰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从解决“穿暖”的生存需求,到满足“穿美”的审美需求,再到回应“穿得自在”的精神需求。巴黎时装周的聚光灯终会褪去,但259亿元营收背后的战略定力、1600项专利支撑的技术自信、从车间到秀场的叙事能力,正在书写中国品牌全球化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