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纺集团:科技创新谋常青 | 砥砺40年,讲述中国纺织故事(十三)

发布时间:2025-10-22 10:24  浏览量:2

2026年,《中国纺织报》社将迎来创刊40周年。40载风雨兼程,《中国纺织报》始终与中国纺织行业携手同行,见证了其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砥砺奋进、走向世界、由大变强的光辉征程。

值此之际,本报特别推出“砥砺40年,讲述中国纺织故事”系列报道。我们将聚焦行业领军企业,重温与《中国纺织报》一同成长的企业故事,忆往昔峥嵘,展未来宏图。

“从1973年9间厂房里23名工人操作16台手换梭布机起步,到如今拥有16家成员企业、4000名员工,横跨纺织服装、酿酒、环保科技等多元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从‘出精品’的朴素追求,到‘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现代理念,河北宁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宁纺集团”)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与突破,书写了传统制造企业向科创领跑者转型的答卷。”宁纺集团董事长苏瑞广说。

宁纺集团董事长苏瑞广

智能制造:

老车间里的效率革命

在宁纺集团织造车间,一台台喷气织机正高速运转。苏瑞广介绍,“织造车间经过设备改造后,日产量提高了91%,单台效率是原来剑杆织机的3.75倍。过去630台剑杆织机年产坯布1200万米,现在144台喷气织机就能达到1700万米,还省了近八成人工。”

这样的突破,源于持续不断的投入。近年来,宁纺集团设备升级累计投入了2亿多元。苏瑞广介绍,从紧密赛络纺改造到环思纺织生产管理软件上线,从服装数字化车间建成到漂染线智能升级,一系列“硬核”举措让企业技术装备跃居国内先进水平。今年,印染车间新上的高效煮漂生产线车速更是高达130米/分,较此前翻了一番;高效丝光线车速也提升了63.5%。

效率提升的同时,“绿色账本”同样亮眼。“每一分能耗的下降,都是竞争力的提升。”苏瑞广坦言,通过设备智能化改造,宁纺集团万米布水耗、汽耗均下降1/4以上;服装电脑自动吊挂生产线投产后,生产效率提高25%、质量提升5%,用工减少12.5%。如今,高档功能性面料数智化设备更新项目正在谋划,这将让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率再上台阶。

质量是创新的根基,在河北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综合实验室,100多台套先进研发检测设备日夜运转。“每一批面料都要经过抗皱、耐磨、色牢度等数十项检测,确保从宁纺车间到国际市场,品质全程可控。”苏瑞广说。

产品升级:

差异化赛道上的破局之道

在宁纺集团产品展厅,一件安踏冲锋衣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用的是我们开发的微碳阻燃面料,遇火不缩不熔,能为户外运动者争取宝贵逃生时间。”苏瑞广介绍,从金属丝防静电面料到防水防渗抗菌医护面料,从攀岩安全绳用高强度纱线到匹马棉高档衬衣面料,这一系列“专精特新”产品的背后,是企业“三品战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深耕细作。

“市场不缺产品,缺的是解决问题的产品。”这是苏瑞广常挂在嘴边的话。在纱线领域,宁纺走出了“人无我有”的差异化路线:青年布用纱色泽鲜艳、质地均匀,成为时尚品牌的“心头好”;米通布用纱手感柔软、透气性好,适配高端休闲装市场;攀岩安全绳用纱则以高强度、高韧性通过国际认证,打破了进口依赖。尤其是匹马棉高档纱线,凭借条干好、毛羽少、强力高的优势,织造的面料兼具柔软耐磨与吸湿排汗特性,成为GAP、H&M等国际品牌的优选原料。

面料创新更显科技含量。金属丝防静电面料破解了石油、化工等特殊环境的静电安全隐患;防水防渗抗菌医护面料为医护人员筑起“安全屏障”;微碳阻燃面料通过国家消防认证,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高层建筑等领域。“以需定产的思路,让我们成了ZARA、波司登、江南布衣等50多个知名品牌的核心供应商,在行业承压时实现了逆势突围。”苏瑞广说。

科创引擎:

自主研发+产学研的“双轮驱动”

“这项‘抗菌阻燃复合面料的制备方法’专利,刚获得河北省专利奖,已实现产业化应用。”苏瑞广介绍,企业目前已有191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0项,一项成果还获得中国专利奖。这些创新成果,离不开“自主研发+产学研”的双轮驱动。

对内,宁纺集团构建了覆盖集团及各子公司的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中心、产品研发中心配备了专业团队和先进设备,企业‘科技创新奖评选办法’明确对重大成果重奖。就是要让创新有动力、有回报。”苏瑞广解释。

对外,宁纺集团始终“打开大门搞创新”。与天津工业大学共建应急防化面料联合实验室,与河北科技大学合作开发低碳染整技术,成立河北省应急防化面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校实验室的‘纸上成果’能快速转化为车间里的‘生产线效益’。”苏瑞广举例,近年来,企业6项创新成果被认定为国内领先,还参与制定8项国家标准、20项行业标准、5项团体标准,在行业标准制定中拥有了更多话语权。

如今的宁纺集团,新产品占比逐年增长,单位能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连续5次跻身“中国印染行业30强”,2021年还成了“棉纺织深加工产业链链主企业”。谈及传统企业的常青之道,苏瑞广总结:“创新是第一动力。从设备到产品,从机制到管理,都要盯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对标高端才能立足高端,在功能性面料、智能装备等领域持续突破,抢占行业制高点。”

撰文 / 本报记者 王丹阳

编辑 / 马瑞 审核 / 王继征 终审 / 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