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服里穿薄点才暖和,这份穿搭公式请收好!
发布时间:2025-10-23 18:28 浏览量:6
近期,多地气温创今年下半年新低,怕冷的人恨不得把家里的所有衣服都套身上。
不光要穿羽绒服,里面还要穿毛衣、秋衣、打底衣层层套。可这样不仅束缚得难受,而且没暖和到哪里去,怎么穿才能在这个冬季保暖且不臃肿?
保暖的关键,是适度蓬松
我们的身体时刻都在产生热量,由于人体和外部环境的温差,我们也在时刻发生着散热。如果散热太快,产热速度跟不上,我们就会感到很冷,而如果几乎不散热或者散热速度慢,我们产生的热量都能积蓄在身体周围,自然就能暖暖的。
因此保暖的本质,就是减少人体本身热量向环境的散失。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往身上包裹一些传导热量速度比较慢的东西。那怎么看物质传递热量的速度呢?
我们可以看热导率(又叫导热系数)这个指标。热导率是单位面积、长度的材料在单位温差下和单位时间内直接传导的热量。简单来说,一种物质的热导率越低,它传递热量的速度就越慢,而保温效果就越好。反过来,热导率高,传递热量速度快,保温效果就不好。
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不同
目前我们常用于保暖服装的羽绒、羊毛、棉等天然纤维,以及腈纶、粘纤、涤纶等材料,都具有相对较低的热导率。不过,要说目前世界上热导率最低的物质,还得归于静止的空气。
因此,一件衣服要想保暖,除了材料本身热导率够低之外,还需要能在面料表面形成一定厚度且稳定的空气层,二者结合才能达到更佳的保温效果。如今流行的保暖材料,大多都擅长构建稳定的空气层。
以羽绒为例,其绒朵呈立体而稳定的朵状结构,比表面积大,能够附着大量空气;同时,绒丝本身具有中空结构,也能储存空气。众多绒朵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能够大量储存空气的立体架构。难怪在日常保暖材料中,至今仍少有能超越羽绒的。
如果羽绒服在衣柜中压了一年,或水洗后感觉不如从前暖和,往往是因为绒朵的立体结构被破坏,储气能力下降。此时利用洗衣机的空气洗功能,或交由洗衣店专业处理,便可恢复其保暖性能。
总而言之,无论使用哪种保温材料,其关键都在于能否形成适当厚度且足够稳定的空气层。
是不是层数越多,衣服里存的空气就越多,整体的保暖性也就越强了呢?
需要注意的是,空气层太厚,空气层从内至外就会产生比较明显的温差,而这就会导致空气流动产生热对流。而一旦发生了热对流,热量的流失反而会更快。
除了温差导致热对流,层数太多还会把空气层挤薄。当层数超过某个值后,衣服层与层之间的空气存量反而会随着衣服层数的增加而减少。
所以,除了别穿太多层,冬天也别穿太紧,尤其是外套要稍微宽松一些。可以在内层制造额外的空气层,获得更好的保暖效果。穿着舒适感提高了,温度也提高了。
如果想要穿得保暖,可以采取这个公式来穿搭:
1.外层选择羽绒服、棉服、羊绒大衣、冲锋衣等有一定抗风能力的衣服,如果本身可制造较厚空气层更佳。
2.中层采用柔软、蓬松的摇粒绒、抓绒、薄羊绒、羽绒内胆等再制造空气层。如果外套本身就比较保暖,且比较抗冻,可以直接去掉中层。
3.内层选择吸湿透气的贴身保暖内衣、速干衣、瑜伽衣等,迅速透湿透气,避免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湿气在衣物内积攒,影响外层的蓬松度降低保温性能。
另外,内层材质上是否适合选择纯棉的,还是需要看使用场景。如果只是日常穿着,没有较大运动量,纯棉的内层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有较大量的运动,出汗量较大,则不推荐纯棉的内层,纯棉吸收大量汗液后,潮乎乎的一片不仅贴在身上不太舒服,还会影响整体保暖效果。
总之,想保暖真不是靠硬堆层数,掌握好空气穿衣大法,才能舒舒服服从头暖到脚!
来源 | 科普中国,原标题:《羽绒服里穿薄点才暖和!一个超简单的穿搭技巧,快收藏》
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