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一天穿两季!23日-25日降温12℃,落叶雨+秋裤赶紧备

发布时间:2025-10-24 14:30  浏览量:8

梧桐叶落了,人还在穿短袖……气温直降12℃,上海这波降温太狠!一场冷空气,让全城人都手忙脚乱。


一家三口早上还在小区晒太阳,晚上就全副武装裹羽绒服;外滩游客清晨还拿着奶茶,午后已经搓着手冻得不行。


专家刚提醒完“锋前增温”,就看到市民在南京西路抱着胳膊发抖,冷风底下刚才的短袖是谁的?!


冷空气来得太突然,很多人根本没准备,仍想靠“意志力”撑住,但12℃的温差,上海人不管你是不是硬汉。


虹口足球场凌晨风速扑面而来,路灯都晃了,地铁口风雨交加,打伞还得跟风作斗争。有人伞面被吹翻,索性收起来,衣服更紧,步子更快。


“秋裤提前找!”气象台一声呼喊,让人不自觉手忙脚乱翻箱倒柜。郊区温度到11℃,谁还装不冷?


青浦、崇明清晨直接跌破12℃,湿度添乱,穿薄针织的和穿羽绒服的并肩走路,衣服配搭乱成一锅粥,时尚与保暖打仗,谁说秋天的上海不会冷?


静安寺咖啡店热饮销量暴涨,热拿铁一天多卖了四成。天气变脸比咖啡还快,身上才刚热过,转头冷风一阵,头发都要竖起来。


商场抓紧机会,保暖内衣摆一整墙,销量比上周翻了一倍多。儿女紧急给爸妈买羽绒服,年轻人回家把秋裤找出来,老人一早披着毛衣边看电视边念叨“这冷空气可真厉害”。


环卫工人见证了落叶雨,世纪大道特意留一片观赏区,全市梧桐叶落地三成,风吹一地金黄,画面好看,但扫起来也费劲。


江边阵风最高达7级,行人顶风而行,雨伞根本撑不住,大风加小雨,晚高峰路面湿滑,司机减速,公交站乘客缩头缩脑像企鹅扎堆。


“气温断崖式下降”,家长赶紧给小孩穿上防风外套,运动场上学生从短袖切换成卫衣,护工在养老院里仔细帮老人添衣,谁也不敢大意。


专家话说得明白:“降温前基础温度高,反差更明显”,这句是实话。昨天还是盛夏,今天已是深秋,一条路上下,穿着从露脚踝到羽绒服都有,场面混乱,每个人的忍耐极限不同。


市气候中心说:这是同期少见的强冷空气。有人从来不穿秋裤,昨天还信誓旦旦,今天破功了。有没有人还敢硬抗?


羽绒服配薄针织,帅气不再,豆浆和热咖啡才是真的刚需。谁还敢说上海没有冷?脚上一阵风就教做人。


气温突然跳水,买菜的、逛街的、送孩子的、早市摊主,居民都忍不住开腔:“这说冷就冷,真的服了!”姐妹微信群追问:“你们孩子穿什么?需要羽绒吗?”


冷风里,有人喊活该,“谁让你前一天还短袖短裤?”,还有人不屑,“就这也叫冷?东北人大笑”;但更多人一边嘴硬,一边翻家里最厚的衣服。


小区门口,老人坐在椅子上边晒太阳边说:“上海天气最难琢磨,刚热完就得加衣裳。”年轻人一边嫌弃羽绒服丑,一边在淘宝上疯狂下单。


马路上清晨和深夜两重天,早高峰门口大家缩着脖子,地铁冷风灌来,有人干脆套上两层外套。羽绒服刚穿上又觉得多,脱了一件又冻得受不了,穿衣搭配一天三次,没谁敢轻易下定论。


事到如今还有两派:一派早早换掉衣柜,秋裤下,羽绒服上,活得明明白白。一派死扛到底,“我就是不怕冷!”穿着薄外套死撑风口。谁更懂上海?谁更会装?


孩子们学校里运动,中午穿着外套,下午就开始流汗。老师盯着学生穿不穿秋裤,家长群里争论半天,最终还是“冷了就穿”。


路边摊主四季衣服全都有,早上穿厚的,中午睡午觉脱一层,晚上再加上。天气说变就变,家家户户试错,谁也不敢走极端。


环卫工人扫落叶,中年大叔边干活边抱怨:“每年都这样,又冷又潮。”市民边路过边夸景色,其实自己也冷得打哆嗦。


商场里保暖内衣断货,有人抢羽绒服,有人抢冲锋衣。不是没准备,而是根本来不及准备。


老年人怕冷,提前备好厚衣服,年轻人嘴硬,最后都妥协。冷空气二十小时里,人的态度变三遍。


朋友圈全是天气吐槽,一半晒落叶一半晒温差。有人热衷天气预报,有人冲商场抢衣服。谁也没想到,上海忽然变脸,生活全被天气搅乱。


湿度高的时候,冷风更厉害,路边配热饮更火爆。小吃摊老板一天多卖了一百杯热豆浆,买的人嘴上说“不冷”,身体诚实加了内衣。


气象台说这波冷空气少见,还有下一波吗?是不是要提早花钱买羽绒服?谁能对抗大自然?


生意人开心,换季加销量,老百姓难过,一夜冷转变,谁来安慰?


冷空气让整个城市集体变脸,两派意见互怼——有人一句“我就是不怕冷”,另一句“早穿秋裤早幸福”。你怎么看?


你觉得上海这波降温是小题大做,还是确实冷到忍不住?留言说说你家都穿什么,真的有人能全程死扛冷空气吗?【参与讨论,转发给身边“嘴硬不穿秋裤”的朋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