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天冷了,如何让消费者穿上真羽绒服?
发布时间:2025-10-24 19:33 浏览量:5
“300元以下基本买不到真羽绒服”的话题冲上热搜,让不少消费者心头一凉。店主口中的“飞丝”“行业潜规则”,与市场监管总局抽查中17%的不合格率形成呼应——“绒子含量虚标”“填充物以次充好”等问题,戳中了消费者对“温暖”的担忧。霜降已至,天渐寒冷,如何让货真价实的羽绒服穿到群众身上,需要多方共同托举,织密“保暖防线”。
价格不是标尺,科学认知是前提。“300元以下无真羽绒服”的说法,其实是对市场的误读。羽绒服价格由原料、工艺、品牌等多重因素决定:轻薄款充绒量仅80~100克,若采用70%白鸭绒,原料成本约35元,叠加面料、人工等成本,促销时售价低于300元完全可能;儿童款因用料少,低价正品也很常见。中国羽绒信息网数据显示,90%白鸭绒每千克约510元,70%白鸭绒约352元,合理成本下,低价不等于假货。消费者的焦虑,更多源于信息不对称。多数人不懂“绒子含量”与“充绒量”的区别,分不清GB/T 14272-2021执行标准的含义,这给了不良商家“忽悠”的空间。因此,普及鉴别知识是第一步:认准国家标准、查看绒子含量与充绒量、通过“摸(手感柔软)、按(回弹快)、闻(无异味)”快速判断——让消费者炼就“火眼金睛”,才能避免被“价格论”带偏。
监管必须发力,斩断乱象链条。市场乱象的根源,在于违法成本低、监管有盲区。2024年检测45批次不合格产品的背后,是部分商家明知故犯:用“飞丝”(粉碎的羽毛杆)冒充羽绒,虚标绒子含量欺骗消费者。这种行为不仅侵害权益,更让合规商家承压,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监管部门需主动作为:一方面,公开羽绒原料成本、加工费用等信息,让“价格透明”成为常态,压缩商家忽悠空间;另一方面,加大抽检频次,对不合格产品“点名曝光”,对制假售假者从严处罚,形成“不敢假、不能假”的震慑。只有监管“长牙”,消费者才能安心。
多方协同发力,共筑诚信市场。让真羽绒服“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政府、商家、消费者形成合力。官方机构应持续做好标准解读、成本公示,让信息更对称;商家需坚守诚信底线,不搞“潜规则”,用品质赢得信任;消费者则要敢于较真,发现问题及时投诉,倒逼市场规范。比如,可推出“羽绒溯源”功能,消费者扫码可查看原料产地、检测报告;一些品牌公开成本构成,让低价正品“有理有据”。透明化、规范化才能让市场更健康。冬天的温暖,既来自羽绒服的保暖性,也来自消费环境的安全感。
霜降已过,寒风渐起。一件货真价实的羽绒服,是群众对“温暖”的基本期待。唯有监管不缺位、商家守底线、消费者明辨是非,才能让“真羽绒”战胜“假忽悠”,让每个人都能穿上放心的保暖衣,在寒冬里感受到市场的温度与社会的善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殷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