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传承与AI浪潮席卷,服装制版师如何突破双重考验?

发布时间:2025-10-27 09:36  浏览量:3

服装制版师作为连接服装设计师设计理念与成衣落地的核心角色,当下正面临着技艺传承与技术革新的双重考验。

在日前举办的2025年第八届全国服装制版师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决赛上,多位裁判员在接受《中国纺织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服装制版师群体在技术熟练度、行业适配性上已取得显著进步,但在设计审美融合、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如何补齐短板、提升综合素养,打造兼具匠心与创新力的新时代制版人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制版师水平整体提升与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技术筑基:

让平面设计“立”起来

近年来,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与技能赛事的持续推动,我国服装制版师的整体技术水平已实现阶段性突破。

“此次大赛,无论是理论考试的严谨性,还是工艺制作的规范性,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大部分选手对服装结构原理的理解较为扎实,能够熟练运用原型、比例等多种制版方法,展现出良好的专业基础。”大赛裁判长、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二级教授阳川说,制版师们通过熟练运用CAD软件进行制版、推档与排料,不仅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保证了版型的精准度和数据的标准化。同时立体造型能力增强,在立体裁剪环节,选手们对人台的理解与掌控能力明显增强,能够通过坯布的丝缕走向、放松量的精准分配,塑造出贴合人体又富有美感的立体形态。

“相较于往年,今年参赛选手的熟练度显著提升,比如在羽绒服缝制、裁剪精度把控上,选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复杂面料(如条纹面料横竖向拼接)的处理,且成品误差控制在行业高标准范围内。”本次大赛裁判员、波司登国际服饰(中国)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中心技术总监江辉说,“制版师们对设计稿的把控能力明显增强,尤其是在羽绒服帽型、领型与整体造型的协调性设计上,细节处理精度较往年有大幅提升。”

“我已经参加过多次制版师大赛了,身边很多服装制版师的整体水平都很高。”来自重庆工贸技师学院的参赛选手何圆湘说,“制版师是衔接设计师与样衣工中间的桥梁,所以对制版师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和素养的要求也比较高,具备了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这份工作。”

“我们看到,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制版师在制版阶段就充分考虑了后续的工艺实现方式,如缝份的处理、里衬的配伍、归拔工艺的预留量等,体现了版型与工艺一体化的系统思维。所以,优秀作品不仅是‘纸上的蓝图’,更是‘可实现的艺术’。”阳川说。

审美破局:

不止是“工艺师”,更是“艺术家”

尽管我国制版师群体的技术基础不断夯实,但在行业转型背景下,人才能力与市场需求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主要集中在设计审美融合不足、技术创新应用滞后两大维度。

本次大赛裁判员、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王朝晖看来,在设计与审美层面,“重工艺、轻设计”的行业惯性导致制版师常陷入“技术工具化”困境。

“在设计制版阶段,一些企业往往会过度强调制版师的工艺熟练度,却忽视了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王朝晖说,许多制版师能精准完成工艺要求,却无法理解设计师的创意理念,这往往会导致设计在“落地”的环节“变味”——原本兼具美感与功能性的设计,经制版后常因“过度追求工艺”而丢失核心设计风格。

“制版师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时尚敏感度。”江辉说,一些制版师虽能高效完成裁剪、缝制等基础操作,但在立体裁剪的廓形把控、面料特性与设计风格的适配性上显得“乏力”,难以实现“技术与审美统一”的制版要求。

“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操水平,我们会通过进修、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对时尚设计的理解与把控能力。”来自威海迪尚服装技术研发有限公司的参赛选手王辽表示,服装制版师不仅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技术水平,而且还需要提升审美素养,以更精准地传达设计师的理念,并适应时尚趋势的不断变化。

在阳川看来,制版的最高境界,不仅是数据的复刻,更是通过结构与线条,赋予服装“灵魂”与“气韵”。

“这要求制版师不仅是一名工程师,更要是一位懂得人体工学和美学造型的艺术家。”阳川说,“真正的制版高手,是用立裁来启发灵感,验证和修正复杂的曲面造型,再用科学方法来固化成果、实现标准化,这是我们未来服装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强化的方向。”

在王朝晖看来,优秀的服装企业会主动将人才培养前置,提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制版人才。她强调,企业需要建立“传帮带+系统培训”的内部培养体系,为制版师提供长期可持续的成长路径。

AI赋能:

在传承中拥抱技术革新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以及AI技术近年来在服装行业中的深入应用,也为服装制版师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契机。

在阳川看来,制版师在工作中不仅需要手艺和工艺,还需要结合AI技术来提高效率。以AI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新正在为制版师职业带来新变化。

实际上,已经有服装制版师开始使用AI等技术手段进行前期设计。未来,制版师需要掌握技术的同时,学会运用AI作为辅助工具。

在制版师的实操过程中,3D虚拟缝合、AI辅助设计等技术已在部分头部企业落地应用,部分资深制版师开始尝试用AI工具进行前期版型设计与优化,以提升工作效率。但从行业整体来看,技术应用仍处于“头部先行、中小跟随”的不均衡状态,多数中小型企业的制版工作仍以传统CAD技术为主。

江辉认为,在技术创新层面,制版师目前面临着“数据孤岛”与“能力断层”的双重瓶颈。

一方面,AI辅助制版的核心需求是标准化数据库支撑,但目前行业内各企业的版型数据、工艺标准缺乏统一的行业数据标准,这导致了AI模型训练难以获取足量、高质量的数据,技术应用局限于简单辅助设计,无法实现精准优化、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多数制版师的技术能力仍停留在传统工艺优化层面,对3D建模、AI算法逻辑等新兴技术的理解不足,难以将技术工具与实际工作深度融合。

“AI在制版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但当前最大的阻碍是数据不通、标准不一,而制版师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与学习能力,也决定了技术落地的效果。”江辉谈道。

“AI的技术现在尚不成熟,需要制版师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来进行补充。展望未来,AI技术虽然可以带来设计方面的创新,但个人审美积累仍不可或缺。”阳川认为。

不过,江辉也坦言,AI在版式领域的应用虽尚在初级阶段,但随着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AI将对版式演进产生重大影响。

“制版师行业要拥抱科技,深化数字孪生技能。要鼓励制版师积极学习3D设计、虚拟缝合、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等前沿技术,构建从二维到三维、从虚拟到实物的数字化工作闭环,以适应智能制造和个性化定制的新需求。”阳川说。

撰文摄影 / 本报记者 张贵东

编辑 / 马瑞 审核 / 王继征 终审 / 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