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飞被曝7家代工厂贴牌,消费者怒问品控在哪?

发布时间:2025-10-26 02:00  浏览量:2

你花几百上千元买的 “雪中飞” 羽绒服,真的出自雪中飞自家工厂吗?最近,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和投诉渠道反映:官方旗舰店下单的羽绒服,吊牌标注的生产商竟是河北、江苏、安徽等地的陌生公司。对主打 “保暖国货” 的品牌而言,这种信任裂痕的代价或许远比想象中沉重。

事情的导火索是消费者对标签的 “较真”。据红星资本局 10 月 23 日调查梳理,至少 6 家企业被确认为雪中飞授权代工厂,包括廊坊柯琳迪服装有限公司、南京凯莱智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强者阿玛尼服饰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注册资本从几十万到数百万不等,部分成立不足三年。

更让消费者困惑的是,有用户在黑猫投诉平台指出,雪中飞旗舰店的产品与某不知名品牌高度雷同,不仅版型、填充物一致,缝线细节都分毫不差;还有人发现商品页面展示的 “Snow Flying” 立体刺绣臂标,收到货后变成了平面印刷标,内标有的写 “雪中飞实业监制”,有的直接标注代工厂全名。尽管代工厂均称 “有授权、有标准”,但核心质疑始终未消:授权是否等于品控?贴牌是否等于降质?

事实上,雪中飞采用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在服装行业并不罕见。优衣库、波司登等品牌均大量依赖代工,这种模式能降低固定资产投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是产业链专业化分工的典型体现。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指出,这让品牌可专注设计与品牌建设,但也面临品控难统一、品牌价值稀释的挑战。数据显示,国内羽绒服头部品牌超 70% 产品由第三方工厂生产,已是行业常态。

但代工链条越长,品控漏洞风险越高。长三角服装供应链从业者透露,部分中小型代工厂同时服务三四个品牌,甚至 “一套版型打天下”,仅换标换吊牌即可。雪中飞虽声称有 “严格生产标准”,但标准如何落地、是否由第三方检测、抽检比例多少等关键信息均未公开。消费者看到的只是最终产品,根本无从判断是 “高标准代工” 还是 “低成本贴牌”—— 就像点外卖时,既不知道厨房在哪,也不清楚谁在掌勺。

贴牌本身不是原罪,但缺乏透明度就是隐患。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指出,品牌价值的核心是信任,而信任建立在体验一致性之上。若消费者今日买到蓬松度 800 的 A 厂产品,明日收到填充量缩水的 B 厂货品,长期下来口碑必然崩塌。对比来看,加拿大鹅、Moncler 等国际品牌虽也代工,却会公开核心工厂名单,每年邀请第三方审计供应链并披露质检报告;而国内多数品牌仍将供应链视作 “商业机密”,讳莫如深。

更值得警惕的是雪中飞近年的发展轨迹:加速下沉市场导致产品线扩张、SKU 激增,进一步放大了品控压力。据公开数据估算,2024 年其线上销量同比增长约 35%,但黑猫投诉平台相关质量、标签问题投诉量增幅超 50%。这种 “销量涨、投诉更快涨” 的背离,正是品控跟不上扩张速度的直接信号。

讲真,消费者不怕代工,怕的是 “代而不管”。目前消费者可通过查验防伪码、核对吊牌信息、选择直营渠道降低风险,但根本解决方案仍在品牌方 —— 主动公开代工体系与质检流程。雪中飞若想稳住 “国民羽绒服” 地位,光靠 “授权” 二字远远不够,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 “有授权”,而是 “有保障”。

当一个品牌把生产完全外包,却不愿透露品控细节,消费者凭什么相信买的不是 “换标货”?这早已不是成本问题,而是诚意问题。轻资产绝非甩手掌柜的借口,越是依赖代工,越该亮标准、晒流程。否则,今天靠营销拉来的用户,明天就会因 “货不对板” 转身离开。

服装行业本就鱼龙混杂,消费者对 “大牌” 的期待从来不是 logo,而是 “闭眼买不踩雷” 的安心感。雪中飞若想扛起 “国货之光” 大旗,就得明白:授权书不能当质检报告,代工厂名字不该比品牌还神秘。在信息透明的时代,藏着掖着只会加剧怀疑,主动摊开供应链才是品牌自信的真正体现。

你愿意为贴牌 “大牌” 多付 200 元吗?答案或许藏在每一次拆开快递时的期待与落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