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菜卖188元没人买,餐厅关门潮来了,谁在为“高端”买单?
发布时间:2025-10-28 09:14 浏览量:4
2025年5月,全国那些人均上千块的餐厅,关门的比开张的还多,上海、北京、深圳这几个地方,高端餐饮店关了一大半,以前得提前几个月排队,现在门口冷清得连鸟都懒得落,这事儿不是一下子来的,是一点一点攒出来的。
三年前,有些餐厅靠稀缺和神秘感赚钱,比如上海一家叫EHB的店,人均快一万,每天只接十个人,他们做分子料理,把小笼包捏成蛋黄的样子,汤里打上泡沫,说是意境,还有人推出大象粪便甜品,让顾客舔冰块啃树叶,说这是自然体验,这些做法其实违反了食品安全法,但当时不少人觉得新鲜,愿意掏钱试试。
背后是品牌在玩权威这套把戏,米其林、黑珍珠这些标签成了抬价的借口,说主厨年薪上千万,给元首做过饭,其实好多都是挂个名,有人去三星餐厅想见主厨,被告诉人在法国,后来发现厨房里全是本地人,主厨压根没来过,消费者慢慢开始琢磨,这些身份到底值不值这个钱。
消费习惯变了,2024年美团的数据说,500块以下的餐单涨了19%,1000到2000块的跌了29%,年轻人不为面子花钱了,能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成了大家心里的明白事,楼下三块钱的肉包,汤汁多,吃着香,高端餐厅三十块的“创意包子”,味道也就那样,信息一通透,谁还信那些花架子。
这股清醒劲儿也不光体现在吃饭上,戴森吹风机以前是高端货,2019年在中国卖了上百亿,占了三分之一的市场,到2025年4月,份额掉到百分之七,吸尘器也从一半多跌到不到三成,国产的差不多能用,还能折叠,续航更久,价格还不到它三分之一,年轻人心里琢磨,真得为个logo多花五千块吗,答案越来越不是了。
护肤品也一样,国货品牌靠实实在在的成分和实验室出来的数据说话,没人再信什么法国空运的噱头,出门住店,五星级酒店不一定是首选,有设计感的民宿更让人愿意住,大家在乎的是能不能住得舒服、花得值不值,不是牌子响不响,衣服也是,优衣库、李宁、波司登这些国产品牌,靠设计和做工,一点一点把市场拿回来了。
“高端”这词的意思也在变,它不再就是贵、稀罕、听不懂或者有光环,大家更在意食物好不好吃,服务是不是真心,体验能不能再来,东西值不值得一直用,当一片生菜再也撑不起身份的时候,靠制造焦虑卖高价的路子,就走不通了。
有人还在说沉浸式用餐,有人接着讲主厨的故事,但真掏钱的人越来越少了,餐厅老板开始改菜单,把那些花里胡哨的摆盘删掉,专心做菜本身,顾客也不再被各种标签牵着走,他们更愿意为实在的东西花钱,这变化不是一时兴起,是看了几年、试了几次之后才选的路。
价格高不等于东西就好,名气大也不见得靠得住,现在的消费者都懂事儿了,知道哪儿该花钱,哪儿不该花,不管是吃饭的馆子,家用的电器,还是抹脸的化妆品,都得真有料,那些光靠包装和喊口号撑起来的高端,正被大伙儿一点一点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