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三四万后才懂:钱能滤掉80%的糟心事

发布时间:2025-10-26 00:13  浏览量:3

2018年深秋的一个周末,我在城中村出租屋的楼道里蹲了半小时,手里攥着刚从ATM机取出来的三千块现金——那是我这个月扣完房租、水电后剩下的全部工资。手机里反复播放着母亲的语音,她语气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你爸最近腰不好,想带你去医院拍个片子,要是手头紧……就算了,我再给他找些偏方试试。”

楼道里的声控灯每隔几十秒就会熄灭,我一次次跺脚让它亮起,看着灯光下自己磨破边的牛仔裤,突然觉得鼻子发酸。那时候我刚毕业一年,在一家小公司做文案,月薪五千五,房租两千二,每个月要给家里寄一千,剩下的钱连吃顿正经外卖都要算计。母亲说“算了”的那一刻,我明明知道她是怕给我添负担,却连一句“妈,钱够,咱们去大医院”都说不出口——我怕说出口,就会戳破自己“过得还行”的谎言。

那时候的生活,像被一张浸了水的网裹着,每走一步都带着沉甸甸的“糟心”。早上六点半必须起床,因为从城中村到公司要倒两趟公交,晚出门十分钟就会赶上早高峰,迟到一次扣五十,相当于三天的伙食费;中午在公司楼下的便利店买个十二块钱的饭团,要分成两顿吃,下午饿了就靠喝水扛着;周末想约女朋友出去,只能去免费的公园,她看着路边奶茶店的眼神,我假装没看见,心里却像被针扎一样;最难受的是换季的时候,父母打电话说“不用给我们买衣服”,我知道他们是怕我花钱,可自己连件一百块以上的外套都舍不得买,更别说给他们添新衣服。

那时候我总觉得,这些糟心事都是“命”——谁让我没背景、没学历,只能做底层工作?直到2021年,我跳槽到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内容运营,月薪从五千五涨到一万八,再到2023年升为部门主管,月薪稳定在三万五,我才慢慢发现,原来很多“糟心事”,不过是“没钱”的遮羞布。

一、月薪五千五:连“好好吃饭”都是奢侈

2019年春节前,公司发了一千块年终奖,我攥着这笔钱,在超市里逛了整整两小时。想买点进口水果给父母,一看价格,车厘子要八十块一斤,犹豫了半天还是放下了;想买件羽绒服给父亲,试了件五百块的,摸了摸口袋里的钱,又说“再看看”。最后只买了两箱牛奶、一袋大米,还有给父母各买了一双打折的棉鞋,总共花了三百多块。

回家的路上,公交车路过一家商场,橱窗里挂着一件红色的羽绒服,女朋友之前说过喜欢,我算了算价格,一千二,相当于我半个月的房租。我掏出手机想给她发消息,问她要不要,手指在屏幕上悬了半天,还是删掉了——我知道,买了这件衣服,接下来半个月我只能靠泡面过活。

那天晚上,女朋友来我出租屋,手里提着一个保温桶,打开一看,是她亲手做的红烧肉。“我妈说你最近加班辛苦,让我给你补补。”她笑着说,可我看着她冻得发红的手,突然觉得特别愧疚。出租屋里没有暖气,她坐在床边,哈着气搓手,我想给她倒杯热水,却发现暖水瓶里的水早就凉了。

“咱们以后有钱了,就租个带暖气的房子,冬天不用再冻手冻脚。”她抱着我的胳膊说,我点点头,心里却没底——我不知道“有钱”要等到什么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让她过上不冻手冻脚的日子。

那时候最害怕的就是“生病”。有一次我感冒发烧,烧到39度,却不敢去医院,就在药店买了盒十块钱的退烧药,躺在床上硬扛。女朋友过来照顾我,看着我通红的脸,哭着说“你怎么这么傻”,我笑着说“没事,吃点药就好了”,其实心里想的是,去医院挂个号就要几十块,要是再开点药,这个月的房租就没着落了。

后来我看到作家余华在《活着》里写:“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那时候我才明白,原来“活着”本身,对有些人来说就已经要拼尽全力——当你连饭都吃不饱、连病都不敢看的时候,根本没资格谈“理想”“尊严”,能做的只是每天算计着怎么省钱,怎么熬过这个月。

二、月薪一万八:终于能“抬头”生活

2021年春天,我跳槽到了一家互联网公司,面试的时候,HR问我期望薪资,我犹豫了半天,说“一万五”,没想到HR笑着说“没问题,我们给一万八”。走出公司大门的时候,我反复看了好几遍offer,确认上面写的是“月薪18000”,才敢相信这是真的。

拿到第一个月工资那天,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转了三千块,然后给女朋友买了她之前喜欢的那件红色羽绒服。晚上我带着她去吃了顿火锅,她看着菜单上的菜,还是习惯性地问“这个贵不贵”,我笑着说“放心点,今天我请客”,那一刻,我终于不用再因为“钱”而让她委屈自己。

涨薪后,我第一件事就是换了个出租屋——两室一厅,带暖气,离公司只有二十分钟的路程。搬家那天,女朋友在屋里转来转去,兴奋地说“以后我们终于不用挤在小单间里了”,我看着她开心的样子,突然觉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值了。

那时候我发现,生活里的“小糟心”开始慢慢消失。早上不用再六点半起床,可以多睡半小时,然后慢悠悠地吃个早餐,再打车去公司;中午可以和同事一起去楼下的餐厅吃饭,不用再啃饭团;周末可以带女朋友去看电影、逛商场,她想买的奶茶、甜品,我能直接买双份;父母打电话说“身体不舒服”,我能直接说“妈,你让我爸去医院检查,钱我来出”,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犹豫。

2021年夏天,父亲腰间盘突出复发,我直接在网上给他们挂了市里最好的骨科医院的专家号,然后给他们转了五千块,让他们打车去医院。母亲打电话说“你不用给这么多,检查花不了多少钱”,我笑着说“妈,我现在能挣了,你们不用再省”。后来父亲做了理疗,恢复得很好,母亲拍了段父亲散步的视频发给我,视频里父亲笑着说“还是儿子有本事,现在看病都不用愁了”,我看着视频,突然觉得鼻子发酸——以前我总怕父母生病,不是怕他们难受,是怕自己掏不出医药费,那种“明知该做却做不到”的无力感,比任何压力都磨人。

那时候我还发现,身边的人对我的态度也慢慢变了。以前亲戚聚会,总有人问我“一个月挣多少钱”,我只能含糊其辞,他们脸上的不屑我看得清清楚楚;现在再聚会,他们会主动问我“你那公司还招人吗”“我家孩子刚毕业,你能不能帮着看看”,语气里带着客气和讨好。我知道,不是我变了,是“钱”给了我底气,让我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

有一次和大学同学聚会,以前总爱炫耀自己“月薪过万”的同学,现在看着我,说“还是你厉害,现在都成主管了”。我笑着说“都是运气好”,其实心里明白,哪有什么运气好,不过是我在别人下班后刷剧、打游戏的时候,还在学习运营知识;在别人周末出去玩的时候,还在写文案、做策划。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三、月薪三万五:原来“从容”是这种感觉

2023年年初,我升为部门主管,月薪涨到了三万五。那天我拿着任命书,在办公室里坐了很久,想起三年前那个在城中村楼道里蹲着重婚的自己,突然觉得像做了一场梦。

涨薪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市里买了套房子——虽然是贷款,但至少有了自己的家。装修的时候,母亲过来帮忙,看着房子里的每一个角落,笑着说“没想到我们家儿子也能在城里买房”,我抱着母亲,说“妈,以后你和我爸就搬过来住,不用再在老家受苦了”。

搬进新家那天,我邀请了父母、女朋友还有几个好朋友来吃饭。看着满桌子的菜,听着大家的欢声笑语,我突然觉得,原来“幸福”可以这么简单——不用再因为“钱”而委屈自己,不用再因为“没钱”而让家人担心,不用再因为“缺钱”而放弃自己想做的事。

这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钱能滤掉的,不只是“没钱时的无奈”,还有“没底气的妥协”。以前我总觉得,“糟心事”是生活本来的样子,直到有了钱才明白,很多“糟心事”其实是“没钱”逼出来的。

比如以前买东西,总要货比三家,连几毛钱的差价都要算计;现在买东西,只要喜欢、实用,就直接买,不用再因为“贵”而犹豫。有一次我想买个笔记本电脑,以前会纠结“要不要买便宜点的”,现在直接买了自己喜欢的那款,因为我知道,它能提高我的工作效率,帮我赚更多的钱。

比如以前带父母去旅游,只能选周边的景点,住几十块钱的快捷酒店;现在能带他们去海南、云南,住星级酒店,吃当地的特色美食。去年冬天,我带父母去海南过年,母亲站在海边看着落日,突然说“以前总听别人说海南好,没想到自己也能来”,我笑着说“以后我们每年都去不同的地方旅游”,母亲点点头,眼里的光比海边的落日还亮。

比如以前面对工作中的“委屈”,只能忍气吞声,因为怕丢了工作就没了收入;现在如果遇到不合理的要求,我能直接说“不”,因为我有底气——就算丢了这份工作,以我的能力,也能很快找到更好的。有一次公司来了个新领导,想把我手里的核心项目交给别人,我直接找他谈,说“这个项目是我一手做起来的,我有信心把它做好,如果您觉得我不合适,那我只能选择离开”,最后领导妥协了,因为他知道,我手里的资源和能力,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替代的。

这时候我也明白,钱能滤掉的,还有“没能力的愧疚”。以前我总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没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对不起女朋友,没能给她想要的生活。直到有了钱才发现,原来“愧疚”是因为“没能力”,当你有了能力,能给家人更好的生活,那种“愧疚”自然就消失了。

有一次女朋友跟我说,她想辞职创业,开一家自己的花店。以前我可能会说“别冲动,创业风险太大”,现在我笑着说“没问题,钱我来出,你放心去做”。后来她的花店开起来了,虽然刚开始生意不是很好,但她每天都很开心,我看着她忙碌的身影,突然觉得,原来“支持”也是一种幸福——不用再因为“钱”而让她放弃自己的梦想。

四、那些“钱滤不掉”的,才是生活的本质

有人说“钱越多越烦恼”,我承认,月薪三万五的日子,也不是没有糟心事。比如工作压力更大了,要对整个部门的业绩负责;比如要处理更复杂的人际关系,要平衡上级和下属的需求;比如偶尔也会因为“选择太多”而纠结,不知道该投资哪个项目。

但这些“糟心事”,和月薪五千五的时候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月薪五千五的时候,糟心事是“没的选”——只能选便宜的房子、便宜的衣服、便宜的饭菜;月薪三万五的时候,糟心事是“选哪个”——选哪个项目、选哪个投资、选哪个旅游景点。就像有人说的:“没钱的烦恼是生存,有钱的烦恼是生活。”

而且我也明白,钱不是万能的,它滤不掉生老病死,也滤不掉人心险恶。比如父母会慢慢变老,就算我有再多的钱,也挡不住岁月的流逝;比如女朋友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和我吵架,就算我有再多的钱,也不能保证感情永远不变;比如工作中会遇到小人,就算我有再多的钱,也不能避免别人的算计。

但钱能让我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多一份底气,少一份狼狈。比如父母老了,我能给他们最好的医疗条件,让他们安享晚年;比如和女朋友吵架了,我能带着她去她喜欢的地方旅游,化解矛盾;比如遇到小人算计,我能有底气离开,不用再为了“生计”而委屈自己。

就像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的:“钱是好东西,它能使人不再心慌,并且叫人产生自信心。”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对,钱给人的不是“奢侈”,而是“从容”——从容地面对生活,从容地面对家人,从容地面对自己。

五、从月薪五千五到三万五:我学到的不只是“赚钱”

这几年,从月薪五千五到三万五,我学到的不只是“怎么赚钱”,还有“怎么生活”。

首先,我学会了“投资自己”。以前我总觉得,“省钱”是最重要的,后来才明白,“投资自己”才是最划算的。比如我会花钱报线上课程,学习运营知识、管理技巧;会花钱买专业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会花钱参加行业会议,拓展自己的人脉。这些投资,虽然短期内看不到回报,但长期来看,却能帮我赚更多的钱。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行业会议,认识了一位大公司的CEO,我们聊得很投机,后来他给我推荐了一个项目,让我赚了不少钱。如果我当初没有花钱参加那个会议,就不会有这个机会。所以我觉得,“投资自己”不是“浪费钱”,而是“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

其次,我学会了“感恩”。以前我总觉得,自己过得不好是因为“命运不公”,后来才明白,其实身边有很多人在帮我。比如我的父母,不管我过得好不好,都一直支持我;比如我的女朋友,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一直陪着我;比如我的领导,在我有能力的时候,给我机会。如果没有他们,我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所以现在,我会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陪他们聊天;会经常带女朋友去吃她喜欢的东西,给她惊喜;会经常请同事吃饭,感谢他们的帮助。我觉得,“感恩”不是“形式”,而是“真心”——真心对待身边的人,他们才会真心对待你。

最后,我学会了“接受不完美”。以前我总觉得,“有钱了就不会有糟心事”,后来才明白,就算有再多的钱,生活也不会完美。比如我现在虽然有了房子、车子,但还是会遇到工作上的压力、感情上的矛盾;比如我现在虽然能给父母更好的生活,但还是会担心他们的身体。

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因为“不完美”而焦虑,而是学会了“接受”——接受生活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身边人的不完美。就像哲学家尼采说的:“那些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生活中的不完美,其实也是一种成长——它能让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更从容地面对生活。

六、写给那些还在“缺钱”的人:别放弃,你也可以

有时候我会想起以前的同事小李,他和我一起进公司,月薪五千五,后来因为觉得“工资太低”,辞职去做了外卖员。去年我遇到他,他说“现在一个月能赚八千,比以前强多了”,但我能看出来,他过得并不开心——每天要跑十几个小时,风吹日晒,还要担心被投诉。

我问他“要不要再试试做运营”,他叹了口气说“我没那个本事,还是送外卖踏实”。其实我知道,不是他没本事,是他怕了——怕再像以前那样,努力了却没结果;怕再像以前那样,因为“没钱”而委屈自己。

但我想告诉那些还在“缺钱”的人:别放弃,你也可以。月薪五千五不是你的终点,月薪一万八、三万五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你愿意努力,愿意投资自己,愿意坚持,总有一天,你也能过上“从容”的生活。

比如你可以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学习一门新技能——运营、设计、编程,这些技能都能帮你找到更好的工作;比如你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做一些兼职——写文案、做策划、拍视频,这些兼职都能帮你增加收入;比如你可以多和行业里的人交流,拓展自己的人脉,说不定就能遇到更好的机会。

就像我以前,也觉得“月薪三万五”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我没有放弃,而是一步一步地努力,一步一步地提升自己,最后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所以我相信,只要你不放弃,你也可以。

当然,我也不是说“钱是万能的”,也不是说“只有有钱才能幸福”。幸福有很多种,有的人觉得和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有的人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幸福,有的人觉得帮助别人就是幸福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