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暖阳辞秋
发布时间:2025-10-29 17:10 浏览量:5
作者/冰山雪峰
今日中午,太阳总算露出来了。老伴走过去,打开窗户,然后把几盆绿植搬到阳台上,小心地摆在阳光最足的地方,嘴里念叨着:“多晒晒,看这叶子有点蔫了。”
阳光在阳台上淌了小半天,随着日头西斜,风里渐渐掺了凉意。我想着把那几盆绿植搬回屋里,指尖刚碰上叶片,就觉出那层薄凉——不是夏日雨后的清爽,是带着点蔫软的寒。再细看,叶尖卷了点黄边,往日油亮得能映出人影的绿,也淡了几分,像耗尽了秋的力气,正蔫蔫地跟季节作别。
《人民日报》里那句“走着走着,已经是冬季”,又撞进了我的心里。明明日历上还没到立冬,可风里的凉、叶上的倦,都在告诉我今年的冬来得有点着急。带点怅然,又有点说不清的安宁,像老茶喝到尾味,苦过之后,回甘慢慢漫上来。
掐指一算,离七十岁又近了一年。日子这东西,真是不等人。前几日去宝云公园,脚下踩着厚厚的银杏叶,金黄得晃眼,还跟老伴说“这秋深得正好”,转头就翻箱底把找羽绒服找出来穿上了。这冬,就这么带着凉意落了脚。
去年这时,我已去海南。沙滩上的风裹着海的咸湿,暖烘烘地贴在皮肤上。傍晚坐在露台上,看夕阳把海面染成橘红,连空气都懒懒散散的,让人想把日子拉长。今年却走不开了——老伴总瞅着我这身体,念叨“独自出门哪放心”;老娘九十多了,虽然顾着保姆,但我总是放心不下。四月初从海南回来那天,老娘见了我,笑的像个孩子。那一刻才懂,温暖哪是单靠太阳晒出来的,有人盼着、等着,再冷的日子,心里也温暖。
我的日子,大半耗在一老一少身上。清晨送孙女上学,小姑娘背着比她还宽的书包,一步三回头地挥着小胖手,奶声奶气喊“爷爷晚上见”,声音脆得像刚剥壳的糖炒栗子。傍晚接她回来,书包一扔就往奶奶屋里钻,祖孙俩头挨着头看画册,孙女手指点着图,讲得眉飞色舞,老伴眯着眼听,皱纹里都盛着笑,屋里的灯光都被染得软乎乎的。我这身子骨不算硬朗,可看着老娘眼角的笑、听着孙女叽叽喳喳的说笑声,倒觉得比吃什么补药都舒坦。年轻时总爱说“来日方长”,如今才怕,那些“下次陪你”“以后再说”,说不定就成了回不去的念想。能守着一屋子烟火,看着这慢慢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时光了。
整理衣柜时翻出几件旧毛衣,领口磨得发毛,袖口起了球,都是前几年网上淘的便宜货。老伴在一旁瞅着,伸手拍了拍我的胳膊,嗔怪“总委屈自己”,拽着我去商场挑了件新的羽绒服。淡灰色的,摸着手感软糯,穿上身轻便又暖和,心里也跟着暖烘烘的。其实日子过到这份上,早不讲究什么牌子,舒服、踏实就好,就像身边的人,平平淡淡,却最贴心。
衡水的深秋,寒意总在清晨和傍晚最冷。我养成了煮老茶的习惯。紫砂壶里放些陈年的老白茶,沸水冲下去,茶叶在水里慢慢舒展,像沉在时光里的故事,一点点漾开。氤氲的茶香漫满客厅,成了这个冬天独有的气息。有时铺开素笺想写点什么,笔尖悬了许久又放下——浅冬的静,原是不需要太多话的。听窗外的风在树梢哼小曲,看天上的云卷了又舒,偶尔有阳光透过玻璃窗斜斜落进来,在摊开的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就很好。
想起白居易的“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虽在北方,没有江南冬景的温润,却也能在晴朗午后寻到几分暖。楼下小区的草坪里,几株小草顶着薄薄的霜花,绿得倔强,草叶上的露珠被阳光照得亮晶晶的,像撒了一地的碎星子。原来深秋不只有萧瑟,也藏着这般生机,就像人生从没有真正的寒冬,那些难捱的时光,不过是让我们沉淀下来,更懂珍惜春暖花开的好。
这些年,从懵懂少年到两鬓染霜,在得失里慢慢品出了时光的味道。它带走了年少的浮躁,却留下了岁月的沉香;让我们经历过告别,却也更懂遇见的珍贵。人生这趟路,原不必追着辉煌跑,也不用赶着脚步赶,能带着颗感知美好的心,在每个季节里活出从容与热爱,就不算辜负。
岁月终究留不住,就像手里的茶,总会慢慢凉下去。可只要心里揣着暖,守着身边的人,煮茶听风,静待白雪,就不怕冬的寒。等来年春归,又能陪老娘看檐下的燕归来,听孙女唱在学校里新学的歌——这般想着,寒冷的风里,竟也酿出了几分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