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鸭肉到羽绒,供应链断裂引发危机,你买的羽绒服真的是羽绒的吗
发布时间:2025-10-30 10:34 浏览量:3
今年冬天的羽绒服市场,彻底陷入了“冰火两重天”的怪圈,商场里的品牌款动辄标价两三千,价格同比上涨三成。
而直播间里199元包邮的大牌同款却销量火爆,号称90%鸭绒的羽绒服却暗藏猫腻。
这一切乱象的根源,并非商家单纯的黑心涨价,而是一场从餐桌鸭肉延伸到衣柜羽绒的供应链断裂危机。
很少有人会把餐桌上的烤鸭、卤鸭,和身上穿的羽绒服联系在一起,但今年冬天的羽绒价格暴涨,恰恰是从一场猪肉市场的波动开始的。
2018年非洲猪瘟爆发,猪肉供应量锐减,价格一路飙升,消费者纷纷转投鸭肉市场,一时间“无鸭不成席”,鸭肉需求激增,价格水涨船高。
看到商机的养殖户们开始疯狂扩产,家家户户都跟风养鸭,期待能赚得盆满钵满。
可好景不长,随着猪肉市场逐渐恢复稳定,消费者对鸭肉的热情迅速降温,市场上鸭肉供过于求,价格一泻千里。
对于养殖户来说,鸭绒只占一只鸭子利润的三成,核心收益还是来自鸭肉,当鸭肉价格跌破成本线,赔钱卖鸭成了常态,不少养殖户只能含泪退出养鸭行业,剩下的也纷纷缩减养殖规模。
鸭子数量的锐减,直接导致鸭绒产量断崖式下降。
偏偏2023年寒潮突袭,全国一夜入冬,羽绒服需求量暴增,供需关系彻底失衡。
从2024年9月开始,90%鸭绒的价格飙升至每吨55万元,一件短款羽绒服仅填充物成本就比去年上涨了20元,长款羽绒服的充绒量在250-300克,成本上涨更为明显。
沿着“猪肉涨价→鸭肉热销→养殖户扩产→鸭肉滞销→养殖户退出→鸭绒短缺→羽绒涨价”的链条,最终传导到了羽绒服市场。
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承压,而这部分压力,最终都以价格上涨或品质缩水的形式,转移到了消费者身上。
面对羽绒原料价格的暴涨,不同商家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品牌方不得不提高售价维持品质,而主打“性价比”的市场货、网红货,则走上了以次充好的造假之路。
那些标价200元左右、号称90%鸭绒的羽绒服,十有八九都是精心包装的陷阱。
最常见的造假手段是使用复合绒,也就是回收旧羽绒再利用。
商家把废旧羽绒服、羽绒被拆开,将里面的旧羽绒收集起来,用高强度洗涤剂清洗、烘干后,重新填充到新衣服里。
表面看这是变废为宝,实则暗藏健康隐患 为了让旧羽绒看起来更干净蓬松,部分厂家会使用含有APEO有害化学物质的洗涤剂,这些残留物贴身穿可能引发皮肤过敏,长期接触还会对健康造成更大伤害。
更隐蔽的是胶水绒造假,商家将羽毛末端的绒丝用胶水粘在一起,做成看似密实蓬松的绒团,这种造假手段连机器检测都很难分辨。
可一旦遇到水洗,胶水融化,绒团就会散开、板结,保暖性瞬间归零,穿上身和披件薄单衣没什么区别。
还有些商家直接在羽绒中掺杂大量碎羽毛、化纤棉,充绒量严重不足,却在吊牌上标注虚假参数。
这些劣质羽绒服并非只出现在地摊上,电商平台和直播间成了重灾区。
不少商家打着品牌授权、厂货直销的旗号,用仿冒的包装、标签忽悠消费者,主播在镜头前拍着胸脯保证真材实料,实际卖的却是连基本保暖都做不到的假货。
他们赌的就是消费者不会轻易拆开衣服检查,即便出现售后问题,也能用小额赔偿敷衍了事。
同样是羽绒服,品牌店的价格能比网红店高出十几倍,这背后并非单纯的品牌溢价,而是两者在成本、品控、定价逻辑上的巨大差异。
品牌羽绒服的高价,是全产业链成本叠加的结果。
首先是采购成本,品牌方需要提前一两个季度锁定羽绒原料,即便原料价格暴涨,也不能随意更换供应商,否则会影响品质稳定。
其次是人工成本,一件品牌羽绒服的单人工费用就要150-250元,是小作坊的两倍以上,精细的缝制工艺需要熟练工人花费更多时间完成。
再者是品控成本,品牌会对每一批次的羽绒服进行第三方检测,出具详细的质检报告,标注充绒量、蓬松度等关键参数,确保每件产品都符合标准。
此外,品牌还要承担店铺租金、员工工资、广告宣传等运营成本,这些都要分摊到每件衣服的售价中。
品牌方的定价逻辑也更为复杂,羽绒服是强季节性产品,一年只卖几个月,需要通过旺季的销售覆盖全年的运营成本,因此普遍采用倍率定价,供货价500元的羽绒服,零售价可能达到4000元。
看似夸张的定价背后,是品牌对品质的保障和对风险的承担。
而市场货、网红货的低价逻辑,则是一切为了压缩成本。
他们不做品牌宣传,不设严格质检,甚至不自主设计款式,直接抄袭大牌爆款。
人工上雇佣临时工,工艺粗糙,
原料上用回收绒、胶水绒等劣质材料,省去检测环节,定价上薄利多销,靠走量赚钱。
这种模式下,衣服的外观可以模仿,但保暖性和安全性却无从保证,消费者花的钱,买的只是像羽绒服的衣服,而非真正的保暖功能。
如今的羽绒服市场,正陷入真货越贵,假货越多的恶性循环。
品牌货因成本上涨提价,销量下滑,低价假货因迎合消费者的“贪便宜”心理,销量暴涨。
但这种失衡的市场状态,最终伤害的还是消费者,想买靠谱的觉得太贵,买便宜的又怕踩坑。
避坑指南面对混乱的羽绒服市场,消费者不必再赌运气,掌握以下3个核心技巧,就能避开陷阱,选到真正保暖靠谱的羽绒服。
正规品牌的羽绒服都会附带第三方质检报告,上面会明确标注充绒量、含绒量、蓬松度等关键参数。
充绒量直接影响保暖效果,短款羽绒服充绒量建议选择80克以上,长款建议250克以上,含绒量指羽绒占填充物的比例,90%以上为佳,但要注意区分鸭绒和鹅绒,鹅绒保暖性更好但价格更高。
蓬松度越高,羽绒的保暖效率越强,建议选择蓬松度600FP以上的产品,没有质检报告,或者报告参数模糊的,果断放弃。
拿到羽绒服先掂量重量,同样款式下,轻飘飘的大概率充绒量不足或掺杂了化纤。
然后轻轻按压衣服,好的羽绒会迅速回弹,恢复蓬松状态,若回弹缓慢或无法恢复,可能是劣质绒或胶水绒。
接着检查细节,缝线是否工整均匀,有没有跑绒的痕迹,拉链是否顺滑易拉,内胆是否有异味,有刺鼻气味的可能是化学清洗的回收绒。
低于200元的“90%鸭绒”羽绒服,基本可以判定为假货,不要抱有捡漏心理。
预算有限的话,可选择品牌的基础款或过季款,虽然款式可能不新颖,但品质有保障。
对于电商平台和直播间的大牌同款、厂货直销,要仔细核对品牌授权信息,优先选择官方旗舰店或口碑好的店铺,避免被仿冒产品忽悠。
此外,购买后保留好购物凭证和质检报告,若发现羽绒服存在虚假标注、质量问题,及时向平台或监管部门投诉,维护自身权益。
今年冬天的羽绒服市场乱象,短期内很难彻底改变。
羽绒价格不会轻易回落,假货也不会一夜消失,这场由供应链断裂引发的危机,还需要时间让市场自行调节,等待鸭肉行情回暖,养殖户重新回归,鸭绒产量恢复,供需关系达到平衡。
结语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与其纠结买贵的还是买便宜的,不如坚守买对的原则。
一件靠谱的羽绒服,能陪伴我们度过多个冬天,省去频繁更换的麻烦,更能守护冬日的温暖和健康。
这个冬天,别再把保暖交给运气,用理性和技巧,选一件真正值得的羽绒服,安稳度过寒冬。
关于如何选择羽绒服,你还有什么技巧吗?
- 上一篇:换季了,衣服够穿吗?
- 下一篇:羽绒服里穿薄点才暖和?一个超简单的穿搭技巧,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