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载商海沉浮,郑百的变与不变

发布时间:2025-10-30 20:57  浏览量:2

大象新闻记者 朱耒刚

不足够大,没有顶级奢侈品的耀眼光环,也没有限量潮玩的饥饿营销,郑州百货大楼却凭借 “接地气的生存智慧”,以朴素的姿态颠覆了传统高端零售的逻辑,成为郑州商业圈的“郑百现象”。

1955年,郑州百货大楼在二七塔旁崛起,成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商业标杆;70年后,它被周边一众现代MALL环抱,却依然是二七商圈坚挺的“老兵”。

这里曾见证过郑州商战激情岁月的硝烟,也曾“大楼盖好了,债务背上了”,险些在国企改制的浪潮中倾覆。如今,当周边商场以光鲜的玻璃幕墙、快时尚和网红餐饮吸客,当同行纷纷抱怨电商吞噬流量、蚕食客群,他们依然用诚信、用“一安全,一杯水,一搀扶”等细致化的服务,完成商场与顾客情感上的羁绊。

顾客说,“我们每次来不只是买东西,更是圆一个念想。”

郑百的“根”与“魂”:从“货全”到“心安”

“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简简单单朴素至极的八个字,郑百用了70年。

郑百的发展,是一条从“货全”到“心安”之路。

1955年,郑百开业时仅1900平方米,130名职工,却已是当时郑州最大的百货商店,被称“一家店统领一座城”,成为郑州人“一站式购物”的最初记忆。

那时的郑百不仅是“卖货的地方”,更是政府保障民生、稳定市场的窗口。

首任经理立下规矩:“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

80年代初期,习惯了计划经济时期“统购统销”的模式,当时的郑百商品种类单一、服务模式固化,已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国有体制下的机制滞后,更成为转型的“绊脚石”。

改革开放后,民营商业崛起,郑州商战硝烟弥漫。

商战最激烈的1987年,二七商圈“价格战”“品牌战”“广告战”白热化,郑百却另辟蹊径,推出“三优一满意”(优质商品、优质服务、优质环境,让顾客满意),“十佳满意服务系列”“文明用语十七句”,将竞争焦点从“价格”拉回“品质与服务”,为混乱的商战注入理性力量,也奠定了河南商业“重信用、重服务”的基调。

“亚细亚买100送50的时候,我们柜台的老会计急得直跺脚。”郑百老员工回忆,“但当时总经理说'让他们送,我们保证每一件羊毛衫都不起球。”

旷日持久的商战过后,商场有的破产,有的易主,而郑百却凭借“不卖假货、不坑老人”的朴素理念活了下来。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表示,“郑百看似保守,实则抓住了零售业的本质——信任。那些当年嘲笑他们‘古板’的消费者,现在正带着孙辈来买同样的商品。”

1989年,郑百被批准为国家二级企业;1990年,跻身全国商业百强。1992年,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1993年,郑百成为郑州市唯一的国有控股商业零售企业。

1995年新楼扩建后竣工,2万余平方米的单店,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进入中国百货业十强,但同时也背负巨额债务。

背负着众多员工的命运,郑百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之痛,坚韧地活了下来。

面对压力,郑百仍坚持“全国物价计量政策法规最佳商店”标准。老顾客王阿姨说,“在郑百买东西,心里踏实。”

作为政府扶持成长的老字号,郑百“不卑不亢、守正创新”,虽历经冲击却稳步攀升,成为“商都郑州”商业精神的鲜活载体。

2013年,受长春欧亚集团重组后,郑百涅槃重生。欧亚集团董事长曹和平直言,看上的就是郑百品质优秀的经营团队,“他们的诚信、韧性、专业,身处逆境时的担当与创造力,给了我们接手的理由和信心。”

郑百的“变革基因”,只做“最擅长的自己”

“奇不奇,怪不怪,冬天衣服夏天卖”。郑百有着自己独特的创新基因。

七月盛夏,当各大商场挂满清凉夏装,郑百的羽绒服专区却排起长队,“羽绒服打四折,比双十一还便宜。"

卖反季羽绒服,让原来一年只生产一季的羽绒服厂家增加了新的生产机会,帮不少羽绒服品牌攀升到国内领先,也让郑百收获了很多30年以上的品牌合作伙伴和“买羽绒,来郑百”的消费者口碑。

“反季”销售大促,月月都“过节”,“带爸妈逛郑百”……一系列营销创新,激活着人气。

随着消费升级、电商冲击,各大综合体纷纷向大而全的购物中心转型的浪潮中,郑百却似乎走了一条反向道路,没有变成综合体,而是选择成为自己最擅长的那一个。

“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郑百董事长兼总经理朱赵霞表示,“在动辄十万平以上的综合体面前,若一味追求大而全无异于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郑百转而聚焦“羽绒服、毛衫、中老年服饰”等细分领域,打造“反季销售”特色。

“我们面积不如别人大,但可以把单品做透。”朱赵霞说。

郑百果断摒弃了小而全的传统百货模式,确立了主题服饰百货,大众时尚生活的全新定位;做深优势品类,集中优势兵力将羽绒服、羊毛衫、中档手表、中老年服装打造成消费者心目中的王牌和首选,让消费者一想到买羽绒服,羊毛衫,给父母买衣服,就想到百货大楼。

2023年,郑百羽绒服销量占郑州市场份额超30%,顾客笑称,“夏天来郑百买羽绒服,冬天来郑百挑羊毛衫。”

在销售上,在2000年以后,郑百率先开启了与媒体合作共同办节的合作模式,通过让媒体主动和深度介入,让宣传更精准,更有效,面宽广。

对于数字化,郑百的理念是商场可以老,员工思维不能老,“我们不可能是前沿的创新者,但我们一定要做追随者。”

“我们很早就认识到,数字化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全员掌握的新能。”郑百副总经理张清红表示,早在2019年,郑百就主动和专业新媒体合作,联合做反季羽绒服,羊毛衫节,手表节促销活动,通过直播,达人探店,视频号等方式,为促销活动赋能。

2020年,郑百在全体员工中开展“自拍短视频与抖音大赛”,全员练兵,强制触网,“一开始员工对着镜头结巴,现在人人能当带货主播。”

如今,郑百的抖音号由一线员工轮值运营,建立机制,固化能力。

在与浪琴天梭、波司登等品牌合作中,郑百的员工不仅是合作方,也是学习者。他们积极观察,学习这些品牌如何精心制作内容,利用个人社交账号,分发小红书笔记,抖音视频这种高效精准的社群裂变模式,并运用到自己的营销中。

今年夏天,郑百将赛事升级为短视频大赛+商品陈列赛,员工不但要会拍视频,更要懂得通过精美的陈列,将线上线下吸引来的顾客,在线下转化为极致的购物体验,员工的技能也从单一的销售扩展为策划、文案、表演、视觉陈列等复合型能力。

这也标治着他们的数字化从单纯的线上引流,进入到线下陈列与线上引流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笨商道”,老字号的“新温度”

零售实体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郑百经过几代人的更迭,但是经营理念没有变,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商品、实实在在的的价格、实实在在的服务”“货畅其流,商行百姓”,对客户诚信,对消费者诚信,对员工诚信。

在当下,实体商业是否还“不可被替代”?

“我常常想到一个不相关的问题,为什么几百年过去了,我们今天读红楼梦小说,看莎士比亚的戏曲,依然会被其中的人物命运所牵动?”朱赵霞认为,只要人类的社交需求和具象化的体验需求依然存在,就需要一个物理空间来承载满足它,而实体商业正是这样一个被时代所选择的经典的城市客厅与生活舞台。它能让你真实感受商品,触摸商品,获得即时的满足感。它能满足普通人无门槛的社交需求,对于独居者、老年人商场更是一个完美的第三空间。

当周边商场争相引进网红奶茶、潮玩店,郑百却拿出楼层做成“中老年服饰博物馆”,“年轻人去大卫城打卡,但他们的父母会专门来这儿。”

它不像咖啡馆需要消费,也不像图书馆需要安静,“他们可以自由漫步,感受人群的热闹和人间烟火气,店员在提供专业服务外,还会和你聊天,这种非功利性轻盈的社会链接,对于缓解个体孤独意义重大。”

令人惊讶的是,有北京、上海的老年人会特意坐高铁来郑州,只为购买“N年前同款”的棉袄。

郑百无意中抓住了“银发经济'的核心”——怀旧不仅是情感需求,更是消费习惯。老人需要那种“熟悉的安全感”。

在郑百,保安会替顾客撑伞,保洁员会为老人端热水,羽绒服专柜常年备针线包。

“我们不是在卖商品,而是在经营邻里关系。”一位销售大姐笑着说。

2021年暴雨夜,管理层带头用沙袋堵漏水点,员工彻夜值守保护商品。大雨一直下,很多消费者没办法回家,郑百宾馆的经理迅速把楼上的会议室腾出来,铺上床垫,免费让大家住下来。

“那天很多顾客发消息问‘你们还好吗’,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朱赵霞说“别人拼时尚,我们拼家的感觉 。”

在郑百,随处可见“三代人同逛一家商店”的温馨场景,在这里,不只是购物,更是和家人的一种陪伴。

正如河南省商业行业协会会长何宏剑所言,“零售业不是短跑项目,而是一场马拉松。零售业不是跟钢铁打交道,而是跟人打交道。零售业是个痛苦的行业,也是个幸福的行业。”

郑百把很多的品牌商处成了朋友,给他们筹谋划策营销,把楼层划分成“战区”拼销售给营销鼓劲,在疫情期间第一时间降租。

郑百更把员工处成了家人。即使在背负沉重债务的最艰难时期,也没有放弃他们,更没有拖欠工资。

郑百员工流失率近乎为零,有的家庭四代人在此工作。张大姐的爷爷、父亲、她和儿子都曾战斗在这家商场。

朱赵霞表示,“回首过往,郑百在每一个历史的拐点都主动做出了自己的抉择。但在每一次抉择中,商场考虑的都是如何保障顾客的利益,保障商户的利益,保障员工的利益。”

再出发,做“商都郑州”的百年会客厅

今天的郑百经营很良性,既不欠人钱、又不欠人情。暴雨、疫情侵袭期间,郑百经历数次闭店,仍能保持企业效益稳步前行。

未来,郑百计划深耕社区商业,试点“银发经济”专区,并联合二七商圈打造文旅IP。“70岁的郑百不能只卖商品,更要卖记忆、卖温度。”朱赵霞说。

今年9月20日,参加中国商务部主办的“一带一路”国家商业供应链金融研修班的37名各国商务官员,走进郑州百货大楼进行考察调研。这座拥有近70年历史的老牌商场,以其融合传统与创新的智慧供应链实践,成为国际学员深入了解中国商业现代化发展的生动课堂。

“会做的事情好好做,不会做的事情让别人做。”朱赵霞说。

一位每月都会坐公交来逛逛的老人说:"有些东西不需要新,它只需要一直在那里。"

在郑州商业史的叙事中,郑百像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标点符号。当整座城市都在书写着消费升级的华丽篇章时,它固执地停留在某个温暖的段落里,坚定不移地奉行着自己的“笨”商道 。

然而,二七商圈舞台上的选手如“走马灯”一般更迭,郑百却岿然不动。

回望70年,郑百的生存哲学质朴而深刻,“变的是方法,不变的是初心” 。

“虽然科技突飞猛进,但人性的变化异常缓慢,我们与贾宝玉,与哈姆雷特一样,依然渴望被理解,渴望爱与被爱,渴望在社群中获得认同与归属,这种深植于基因的人性需求,是任何技术都无法颠覆的。”在朱赵霞看来,实体商业的生命力源于人性,“只要人们还渴望触摸、交谈、被真诚对待,郑百就有存在的意义。”

在郑州,有人说郑百是“商业活化石”,但或许它更像二七塔的影子——不够耀眼,却始终站在时光里。当问及生存秘诀时,朱赵霞指了指商场的老标语: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这八个字,我们用了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