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优惠难寻?套路该终结了
发布时间:2025-11-12 19:11 浏览量:1
唯有让优惠回归本质,让规则回归透明,才能实现消费者与商家共赢。
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
从2009年第一个“双十一”诞生,今年已是第16个年头。然而,今年“双十一”很多消费者在平台一个接一个的“大促”中越来越理性,少了以往激情“剁手”下单和熬夜清空购物车的冲动。
记者调查发现,价格乱象早已不是个别现象,“先涨后降”的套路层出不穷。例如,有消费者在某电商平台一药业店铺看中了一盒125g的龟甲胶,活动前价格显示优惠后为578元,可活动开始后,优惠前价格涨至818元,券后价变为684.58元。而保价政策更是形同虚设,活动周期长达一个月,保价时间却只有短短几天,商家总能找到理由拒绝保价,消费者的“后悔权”根本得不到保障。这种价格的不稳定,让消费者在购物时充满焦虑,担心自己成为买贵了的“冤大头”。
优惠券使用规则的复杂程度更让消费者头疼不已。满减、定金、秒杀等规则叠加,让本是消费者得实惠的购物节,演变为做算术题“烧脑考场”,消费者为了用尽优惠券,不得不大量凑单,结果却出现到手价反而更贵的情况。比如有消费者凑单购买羽绒服,用9折券加购20余件商品后,羽绒服券后价895.52元,而只购买这一件羽绒服券后价仅867.45元。这种复杂的优惠券规则,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价格过山车的背后是精心设计的商业策略。对平台而言,流量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平台放弃了简单直接的让利模式,转而通过复杂规则制造“优惠幻觉”,用噱头吸引消费者下单,以此提升成交额和用户活跃度。对商家来说,面对平台的佣金压力和促销门槛,一些经营者为追求利润,不惜通过取消日常优惠券、虚标原价等方式,将“双十一最低价”的水分做足,把促销变成了数字游戏。而监管层面,电商平台商品数量庞大、价格调整频繁,部分品类还享有合法调价空间,也带来了不小挑战。
当“双十一”从消费福利变成商家算计,改变势在必行。平台作为规则制定者和监管者,应承担起主体责任,构建透明简洁的规则体系。比如,简化优惠券的计算逻辑,让消费者易于知晓能够享受到的优惠金额;规范商品标价,推行价格溯源机制,要求标注商品的“日常价”“活动价”“历史最低价”,让消费者能清晰对比,杜绝先涨后降等虚假促销行为。同时,商家也应树立诚信经营理念,遵循市场规律,提供真实、合理的价格信息,让消费者能够放心购物。毕竟,任何建立在算计基础上的消费关系,终将因信任崩塌而失去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0月15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已为整治价格乱象提供了有力支撑,首次将以往界定模糊的行为纳入禁止范畴,为监管部门查处问题提供了清晰的法律依据。相关部门不妨以此为契机,加大对价格欺诈、大数据杀熟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典型案例曝光机制,形成有效震慑。同时,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价格异常波动预警机制,实现对电商促销行为的实时监测、精准识别。此外,还应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如完善“一键投诉”等功能,让消费者能够便捷高效地维护自身权益。
唯有让优惠回归本质,让规则回归透明,才能实现消费者与商家共赢。这既是对“双十一”十六年发展历程的最好致敬,更是推动数字消费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