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席卷全国,南北温差惊人!羽绒服该不该翻出来?这4必须知道
发布时间:2025-11-13 18:09 浏览量:1
一场来势汹汹的寒潮正席卷我国大部地区。17日,南北方气温将迎来本轮降温的最低点。从华北到华东,从西南到东北,冷空气如大军压境,所到之处寒意逼人。京津冀、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最低气温已逼近冰点,街头行人纷纷裹紧衣领,羽绒服全面“上岗”。而与此同时,华南多地仍维持25℃左右的温暖体感,短袖尚未完全退场。
一边是北风呼啸、羽绒加身,一边是阳光和煦、长袖轻披——这场寒潮,正在中国大地上演一场现实版的“冰火两重天”。
寒潮南下,北方全面入冬,南方早晚寒意袭人
据气象部门最新预报,此次寒潮影响范围极广,除东北地区外,黄淮、江淮等中东部区域也将迎来显著降温。以贵阳为例,17日最高气温虽有14℃,但清晨最低气温仅4℃,昼夜温差高达10℃。这种“白天像初秋,早晨如深冬”的天气模式,极易引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面对剧烈温差,专家建议采用“洋葱式穿搭法”:内层选择吸湿排汗的贴身衣物,中层搭配毛衣或抓绒衣保温,外层再穿上防风防水的羽绒服或冲锋衣。更贴心的小技巧是,在外套之外加一件羽绒背心,既能增强核心部位保暖,又不影响手臂活动,特别适合通勤途中穿脱。
江苏、湖南、贵州等地居民虽暂无需整日穿着厚重羽绒服,但早晚出行务必做好防护。一阵冷风袭来,寒意直透骨髓,别等到打喷嚏才想起翻衣柜。
华南暂享暖阳,但“冷空气快递”已发货
与北方的凛冽不同,华南地区目前仍在享受秋末的温柔。未来四天,广州、南宁、海口等地白天气温仍将维持在25℃上下,体感舒适,只需一件长袖加薄外套即可应对日常出行。不少市民调侃:“别人穿羽绒,我们还在过秋天。”
然而,这份温暖即将告一段落。预计18日至19日前后,寒潮余威将抵达华南腹地。福州、广州、海口最高气温将骤降至15℃左右,部分地区夜间低温可能跌破10℃。届时,压箱底的厚外套、轻型羽绒服也该登场了。
气象专家提醒:华南居民切勿因当前温暖而放松警惕。冷空气到来往往伴随湿度下降和北风增强,体感温度可能比实际更低。“一场秋雨一场寒”,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准备保暖衣物,才能避免突如其来的“断崖式降温”带来的健康风险。
羽绒服不是越厚越暖!这4个穿着技巧多数人不知道
很多人以为,只要穿上最厚的羽绒服就能抵御严寒。其实不然。如果穿法不当,再贵的羽绒服也可能“失效”。
第一招:保持蓬松,拒绝压缩。
羽绒之所以保暖,靠的是其独特的立体结构锁住空气形成隔热层。一旦被背包带、安全带长时间压迫,羽绒会塌陷,保暖性能大幅下降。建议背双肩包时尽量缩短肩带,减少对背部羽绒的挤压;开车系安全带时可垫一块软布,避免腰部羽绒被压扁。
第二招:外层要防风,内层要透气。
再好的羽绒也怕风。若外衣不具备防风功能,冷风会直接穿透面料带走热量。因此,选择带有防风层的羽绒服或在外套上叠加防风夹克至关重要。同时,内搭应选用棉质或功能性速干材质,避免出汗后湿冷贴身。
第三招:重点护住“热源区”。
人体热量主要从头部、颈部、手部和脚部散失。戴帽子、围巾、手套,穿厚袜子,能有效减少热量流失。尤其颈部,被称为“散热阀门”,一条高领毛衣或加长围巾,胜过全身多穿一件衣服。
第四招:适时增减,动态调节。
室内外温差大时,进入暖气房应及时脱掉羽绒服,避免大量出汗。湿气积聚在衣物内,一旦外出遇冷反而更容易着凉。合理使用可拆卸内胆的三合一羽绒服,灵活应对不同场景。
气象预警持续发布,保暖不仅是舒适更是健康
此次寒潮不仅降温剧烈,还伴有大风天气。北方多地阵风可达6至8级,风寒效应明显。例如,北京白天气温虽为2℃,但体感温度可能低至10℃以下。这种情况下,“全副武装”不是夸张,而是必要。
医生提醒: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低温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感染等问题。晨练时间不宜过早,尽量避开风大时段外出。家中可适当使用加湿器,防止空气过于干燥引发咽喉不适。
温度在变,关怀不变
这个冬天,有人在零下十度中匆匆赶路,有人还在午后的阳光下悠闲散步。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学会与天气共处,用科学的方式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你的城市开始穿羽绒服了吗?你有哪些实用的保暖小妙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抗寒经验,让更多人在这个冬天少挨冻、不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