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元一件,又土又贵还抢着买,加拿大鹅卖不动,它卖疯了
发布时间:2025-11-13 22:00 浏览量:1
2025年的羽绒服市场,正在分化出新的高地。
在“消费平替”的冲击下,“加拿大鹅”卖不动了。
可另一边,中产的新宠儿“Moncler”,比大鹅更贵,却卖爆了。
仅在2025年的前三个季度,Moncler营收就达到了18.4亿欧元,增长在亚洲遥遥领先,并且中国市场依然热度不减,需求正盛。
在Moncler的线下门店,哪怕一件羽绒服动辄就要2万,仍有不少人为了抢到喜欢的款式,愿意排上几个小时的队。
Moncler究竟有什么魔力,能成为中产的“心头好”?
Moncler,取名自法国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山麓小镇。
创始人是勒内(René Ramillon)和安德烈( André Vincent),两位户外运动迷。
他们在1952年创立了Moncler。
当时,Moncler主要是做羽绒相关的户外装备,比如睡袋、帐篷、工人外套等等。
因为保暖、抗风、耐寒等各方面性能都不错,受到了众多登山、滑雪者们的喜爱。
到了1954年,Moncler被官方选中,成为意大利登山队的装备,并帮助队员们顺利征服了世界第二高峰——喀喇昆仑山。
Moncler开始在户外运动圈走红。
到了80 年代,Moncler一改以往的单一功能,开始推出了更轻盈、更鲜艳的羽绒服款式。
但真正让Moncler从运动户外品牌,变成全球奢侈品牌的是企业家雷莫·鲁菲尼(Remo Ruffini)。
2003年,他收购了Moncler,并与众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合作,赋予了羽绒服新的含义——不只是保暖的衣物,更是品位和个性的表达。这也让Moncler,成了会讲故事的时装品牌。
转型后的Moncler,不仅提升了品牌的时尚影响力,更获得了众多高端消费者的关注,中国消费者也不例外。
要说中国的“中产们”有多喜欢Moncler?看看门店前的队伍就知道了。
还没到冬季,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Moncler门店前,就已经排起了长队。而且还得是“真心想买”,比如有明确的款式和尺码要求,不是随便逛逛,这才有进入的资格。
很多人为了买件喜欢的限量版羽绒服,要排上三四个小时,但热门款常常很快就售罄。
不仅是在国内如此,就算是在巴黎或东京等海外的Moncler专卖店,中国消费者也成了购买的主力军,常常占到一半以上。
如此强劲的购买力,也让Moncler的销售额,好看了起来。像北京的SKP、三里屯、国贸这些线下门店,单店的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已不足为怪。
Moncler的爆火同时还吸引了资本的目光。
在2024年9月,LVMH集团就入股了Double R控股公司(Moncler的最大股东)10%的股份,一年后又继续增持。
Moncler从功能单一的户外品牌,到售价2万元的奢侈品牌,不仅征服了中产们,更成了资本界的“宠儿”。
那为什么Moncler能这么火?
原因就在于,无论是功能还是审美,社交还是情绪,它都几乎拿捏住了中产们的全部心理。
先说产品,售价一万多的Moncler只是入门款,而它价格不菲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填充的羽绒。
它用的鹅毛,是鹅的脖子到肚子和胸之间最柔软的毛,这里的绒毛梗少,蓬松度更高。
因此,Moncler的羽绒服穿在身上,虽然轻薄却很暖和。
同时它还很耐穿。有网友在小红书上分享,说十几年前买了件Moncler的羽绒服,今年拿出来充了绒,丝毫不影响继续穿。
一万多块钱的羽绒服,穿个十几年,似乎就不那么贵了。这样一想,不管是在成本上,还是心理上,Moncler可不就成了性价比之王了。
再说它的设计。
Remo Ruffini 成为CEO及创意总监后,就花了大价钱,请Valentino和GUCCI的创意总监,来共同参与设计。
Moncler先是在剪裁和轮廓上,下了功夫,让羽绒服穿在身上不臃肿。
又在拉链和缝线的设计上,增加了细节,比如隐藏式的口袋、可灵活调节的袖口等,这样既保暖又舒适。
在面料选择上,Moncler也做了创新。它选了一些透气、有光泽的面料,用来提升外套的质感和时尚感。
每年,Moncler还会与艺术家、设计师跨界合作,推出更加前卫和潮流的限量款。
因此,Moncler不仅圈粉了时尚界的达人们,还受到了王菲、舒淇这些明星们的追捧。
拥有一件Moncler,不管是去户外探险,还是在都市压马路,都能成为最亮眼的存在,随时出片更是不在话下。
最后再说下Moncler打造的圈层文化。
在品牌成立的70周年,Moncler就推出了,融入经典元素的限量款“Maya 70”羽绒服。
Moncler赋予了,该系列羽绒服“专属”又“独特”的价值,让消费者感觉,买到的不仅是一件羽绒服,更是进入精英圈层的入场券。
此外,Moncler还通过品牌活动,来强化“圈层文化”。
比如在北京和上海的滑雪度假地,Moncler除了举办沉浸式的体验活动外,还邀请了中国顶级艺人比如李宇春、周迅等,以及各个潮流作者来共同参与。
在这些活动中,参与者可以分享滑雪、时尚以及生活方式,找到身边最同频的人。
不管是产品、设计还是打造的圈层文化,Moncler都准确地戳到了消费者的心巴上,能大火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御寒”到“悦己”,Moncler的走红,恰恰折射出中产们消费心理的变化。
调研显示,在购买奢侈品时,超过60%的中产消费者,更看重购买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愉悦和社交展示价值,而非产品本身。
换句话说,消费者更愿意为“感觉”买单了。
比如穿上衣服时的喜悦,被他人看见和认同的满足感,往往比产品本身有更强的驱动力。
Moncler正是抓住了这一心理变化。
比如,它的Moncler Genius项目,抛弃了传统的T台,而是将秀场搬到了滑雪场和城市街头,甚至线上社交平台。
现场的光影、场景和音乐经过精心布置,消费者站在雪地或者街头观看,仿佛自己就置身在时尚大片中,自然而然地就想拍照分享,参与感和心理满足瞬间拉满。
除此之外,中产们的消费心理还有另一个变化:
他们不再满足购买单纯的“传统奢侈品”,而是更愿意为有“体验感”的生活方式付费。
近年来,滑雪、登山等户外运动,在中产圈子中越来越受欢迎,户外运动俨然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据市场调查,中国滑雪市场的规模,在2023年已经突破了100亿,登山和其他极限运动项目,也正逐步走向主流。
Moncler又捕捉到了这一消费趋势。
它的Grenoble系列,就是专门为滑雪、登山等极限运动设计的高端装备。
这个系列不仅防寒、防风,同时还具有设计感和时尚感,这让消费者,既能尽情地享受极限运动,又能展现自己的品位与个性。
总的来说,Moncler是在卖产品,更是在卖“感觉”和“高端的生活体验”。
但一个关键的问题也出现了,一旦户外热潮退去,它将何去何从?
Moncler虽然抓住了这波红利,可否找到下一个让人甘心掏钱的理由,则决定着它的高溢价能持续多久。
这不仅是Moncler的课题,更是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