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后才发现:不兴“羽绒服”了 满大街都在穿这3件冬装,洋气

发布时间:2025-11-10 04:31  浏览量:1

零下五度街头,穿羽绒服的人不到一成,其余全被这三件便宜货抢光。

今年把羽绒服翻出来,还没走出小区就发现不对劲。地铁里、商场门口、咖啡店排队,一眼扫过去,几乎没人把鼓鼓的面包服套在身上。有人裹着像床单一样的大衣,有人穿着薄得像雨衣的冲锋衣,还有姑娘直接一件毛茸茸短外套,露腿穿靴子,看着都替她们冷。可人家就是敢穿,而且价格一个比一个低。

羽绒服失宠,最先感知到的是钱包。去年还能卖到两千九的90绒长款,今年挂二手平台,九成新只能卖七百,还得包邮。品牌旗舰店里,旧款直接打对折,直播间里主播喊破喉咙,十分钟下单还是零头。不是衣服不暖,是买的人突然变精了。

贵只是第一道坎。把羽绒服拆开看,面料、胆布、拉链、毛领,成本最多占标价三成,其余全是品牌溢价。溢价本来有人愿意付,可今年高仿太狠。小区门口快递站,同款式同吊牌,一件卖两千八,一件卖三百八,肉眼找不到区别,连扫码验证网页都做得一模一样。穿真货的人被问在哪买高仿,脸色当场挂不住。花大钱还丢脸,谁肯干。

臃肿是最后一根稻草。通勤地铁早高峰,车门一开,穿羽绒服的先被挤变形,下摆卡在人群里,动也动不了。办公室开了暖气,脱下来占半个椅子,挂在椅背像堆被子,看着就心烦。年轻人先放弃,毕竟拍照显胖比感冒更可怕。

羽绒服空出的位置,很快被三件平价货瓜分。

第一件是冲锋衣。去年户外品牌财报里,冲锋衣销量翻了一倍,双11当天一款499元基础款卖出二十万件。防风防水还透气,下小雨不用打伞,上班骑车不湿袖子。最关键是版型直,肩线收得利落,套卫衣、套毛衣都不显壮。颜色选择多,燕麦灰、苔藓绿、藏蓝,配牛仔裤就能出门。挑的时候看吊牌防水指数,五千毫米以上才能扛住中雨,低于三千的只能当风衣穿。

第二件是奶奶大衣。其实就是三十年前流行的羊毛长款,垫肩+翻领+直筒,颜色只有驼色、黑色、深灰。优点在剪裁,把肩线提高两厘米,人立刻拔高。长度到小腿肚,遮胯又挡风,里面穿德绒背心就能抗零度。Max Mara一件卖一万五,淘宝工厂店同款三百多,区别只在商标。三十岁往上的人最爱,买一件能穿十年,年年拿出来都不过时。

第三件是毛毛外套。分两种,泰迪熊颗粒绒和仿羊羔绒。前者看着厚,实际重量不到羽绒服一半,领口立起来像围脖,风灌不进去。后者内里加一层摇粒绒,贴身站一秒就发热。价格集中在两百到四百,掉毛问题选聚酯纤维混纺就能解决。短款配高腰裤,腿长立刻加五厘米;长款选H型,扣起来像移动棉被,零下十度也能扛。缺点是不防雨,下雪天得打伞,可年轻人根本不在乎,好看就够了。

三件瓜分完市场,羽绒服品牌开始自救。高端线走科技路线,把含绒量提到95,再塞一层石墨烯,宣称能抗零下四十度,价格直奔五位数。平价线直接砍掉长款,只做短款配色,价格压到四九九,还送收纳袋。可惜消费者已经学会看性价比,保暖不再是唯一指标,拍照好看、穿脱方便、价格亲民才算及格。

有人算过账,一件长款羽绒服均价一千五,穿一个冬天洗两次,干洗一次九十,三年报废。冲锋衣加奶奶大衣加毛毛外套,三件加起来不到一千,轮流穿能扛五年,平均一天成本一块多。账算完,衣柜里羽绒服更没位置。

接下来降温,羽绒服还会不会回潮?答案在品牌自己。继续卖溢价,年轻人就继续找平替;把价格打下来、把版型做利落,或许还能抢回市场。毕竟冷是真冷,谁也不想为了省钱硬扛零下。只是现在,选择权已经不在品牌手里,而在每天照镜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