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区·五年 | 青浦:提速
发布时间:2025-11-14 06:38 浏览量:1
九年前,2016年上半年,华为公司给上海市青浦区政府发来一封函件,希望在金泽镇拿一块地,建设一处研发中心。
彼时的青浦还未迎来高光时刻,最大的区域名片还是白鹤的草莓节和练塘的茭白节,“大战略叠加”是几年之后的事。不过从那时起,青浦高质量发展的齿轮就已开始悄悄转动。
谈判桌前的反复磋商、田间地头的火热动迁、深夜工地的不熄焊光,成为此后数年青浦默默蓄力前行的剪影。待各种“大战略”落地,尤其是进入“十四五”后,青浦发展骤然提速,把昔日“上海远郊”的形象远远甩在了身后。去年10月,华为公司正式启用练秋湖研发中心,标志性的小火车终于驰骋在青浦这片热土上。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青浦“十四五”的发展,我们觉得是“提速”——于青浦而言,这是发展速度拉满的五年。“提速”不是简单“变快”,而是分三个层次:确定方向、转化能量、稳定核心。青浦正借助大战略东风,不断“提速”奋进。
方向:长三角创新枢纽
速度是矢量,不仅有大小,还分方向。提速,不仅是一个提高数量级的过程,更是一个确定方向的过程。“十四五”的青浦,奋力赶路之余,还注重抬头看路,用科学的中长期目标实现发展“加速度”。
数年前一次采访中,淀山湖畔的渔民对记者提及过一个颇具隐喻意义的细节:清晨驾船到湖心捕鱼,湖面薄雾弥漫,一时辨不清方向,只能看到华为基地施工的灯光。“亮得不得了!我们知道,光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2024年秋天,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正式落地,这个动力澎湃、具有灯塔般领航意义的科创“心脏”开始跳动。以华为项目为核心,一片占地超过400公顷的产业社区——西岑科创中心也在金泽稳步建设中,助力青浦成为长三角科创资源“强磁场”。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时代背景下,青浦的发展定位逐渐明晰:“长三角创新枢纽”,就是青浦“十四五”期间因时因势确定的发展总体目标,这里未来将是面向长三角的科技创新高地。
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以往的青浦是上海与苏浙交界的地理边界,“上海西大门”是青浦最初的标签。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化、上海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重大产业平台和交通枢纽设施的建设,上海“边界”成为长三角“地理中心”乃至“功能中心”,青浦区位优势日益显现。
“门”,连接的只是两个物理空间;而“长三角创新枢纽”,却是一张更大时空网络中重要的功能性节点。
“未来十年,上海就要看‘两浦’:东面看浦东,西面看青浦。”早在“十三五”之初,青浦一位区领导就曾这样说。如今,在全市“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下,青浦已和浦东一样,成为上海面向长三角广阔腹地展开的重要一翼,承担着对内对外开放枢纽的重要使命。
在新一轮颠覆性技术大爆发的前夕,科技创新能力已是评判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上海要实现“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离不开科创硬实力支撑。“长三角创新枢纽”这一目标的提出,是青浦主动找准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的功能定位和实践落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结果。
“枢纽”,既强调资源集聚,也强调功能辐射。目前,青浦携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吴江、嘉善已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61项制度创新经验面向全国发布推广。随着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揭牌,以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西岑科创中心为核心,一个联动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高端平台的科创高地正在青浦加速崛起。
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
能量:战略势能变发展动能
“你来看看吧,跟你上次来时情况肯定不一样!”
这几年到青浦采访,常能听到街镇、委办局负责人这样说。“十四五”期间,青浦方方面面变化确实很大。就像拿到了爽剧剧本,青浦“一路开挂”,披荆斩棘,处处“无边光景一时新”。
除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华为项目落地之外,进博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新城建设等机遇,都是青浦“十四五”发展速度的重要来源。大战略,因其高度存在势能。当多重势能叠加作用于同一个区时,战略势能便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动能。能量积蓄到一定程度,区域发展就能“弹射起步”。
因草莓而闻名遐迩的白鹤镇,近来“无中生有”,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产业赛道:跨境电商。不久前,镇域内的海运出口前置集货仓内,首批600多件跨境商品正式启运,通关后直送日本。这些来自义乌、宁波等地的商品再也不用先送当地集货仓再二次转运至上海,物流效率实现翻倍。
新赛道的背后,是进博会“越办越好”、虹桥青浦片区持续提质升级的结果。青浦这个“枢纽”,正让越来越多企业“留下来”,也有越来越多企业从这里“走出去”。
作为进博会永久举办地,青浦不仅圆满完成了连续8年的服务保障任务,更将“溢出效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不仅成功吸引美的、网易、安踏、波司登等总部企业集聚落户,还建成虹桥“跨境电商+产业带”先行区,让更多长三角企业轻松融入全球供应链。
青浦新城功能导入,同样实现提速。不是既往建设的延续,不是既有区域的延伸,也不是简单的城市更新,过去五年,一座全新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在青浦“一城两翼”布局的中枢位置逐渐成形。
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的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的定位,近百平方公里的青浦新城,正在追求更高的城市能级、更强的综合竞争力。其中,6.5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更是承担着整个新城科创策源、总部集聚的牵引功能,目标直指“长三角企业入沪第一站”。
能量转化过程中,经常面临效率问题。战略优势,并不总是自然而然、“天落水”般转化为发展胜势。为了更高效地承接战略、利用机遇,让战略势能实打实体现为最终的经济数字、企业利润,青浦区不断调整着自身的产业结构布局。
“十四五”期间,青浦不断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升级,目前正发力打造“3+3+3”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即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新材料、时尚消费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和低空经济、跨境电商、会展广告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结构明显区别于其他郊区,“比较优势”得到了最大程度强化。
国家会展中心
核心:世界级湖区的底气
要实现提速,还有一个隐蔽的、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的因素:“核心”稳定。
船要快,龙骨必须坚实;车要快,底盘必须够低;人要快,腰腹力量必须强大。没有了“核心力量”,一旦进入高速运动状态,船会散,车会飘,人会晃,好不容易提上去的速度会马上损失掉,“提速”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类比到区域发展,道理也一样——真正的“快”,力量其实来自“稳”。青浦的“核心”是什么?是江南水乡的厚重底蕴,是来自世界级著名湖区的生态底气。
这些年来,关于“华为为什么看中金泽”,坊间流传着不少版本的故事。众说纷纭的各种版本里,有一个细节是始终确定的:金泽、青浦优秀的生态资源,吸引了华为。
在上海,生态环境优秀的区域并不少。不过,大多数区域是“绿多蓝少”,水面率不算高。而青浦的“蓝”,放眼上海、长三角乃至更大区域范围,都独一无二:这里有河道近2000条、湖泊20多个,水面率超22%,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整个青浦,都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西部,火泽荡、南白荡、大葑漾等“七湖一河”如散落于大地的颗颗珍珠,人们给了这片区域一个浪漫的名字——蓝色珠链,如今已是长三角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中部,油墩港、上达河、西大盈港等岸线已完成生态修复和景观改造,绵延数十公里的水城“金腰带”成为青浦新城最别致的景观;东部,清澈见底的小涞港等河道,每年都让参加进博会的各方宾客频频点赞。
立足优质生态资源禀赋,青浦区正瞄准世界级著名湖区目标不断发力。水乡青浦,每一朵浪花里都藏着“高质量发展”的想象力和可能性。
“好风景”引来“新经济”,在青浦不仅体现为龙头企业、大项目持续落地,也体现为农文旅商体展“六业”融合的热力澎湃。从朱家角古镇的江南韵味到蟠龙新天地的摩登气息,从世界赛艇锦标赛的激情四射到“最江南”文化旅游节的温婉动人,青浦的水乡风情、悠远古韵,正持续为区域发展、“引流”提供令人惊喜的助益。
回望“十四五”,青浦诠释了“提速”的真谛——找准自身在全局中的位置,在正确的方向上,用科学的发展逻辑、高效的“能量转化率”和扎实稳健的发展底气,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面向“十五五”,在各项重大战略任务牵引下,青浦令人振奋的“提速”之旅仍将继续。
栏目主编:唐烨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茅冠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