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降温了?23年销售额1.13万亿,24年1.44万亿,25年让人意外

发布时间:2025-11-14 18:35  浏览量:1

情绪在降温,数字在升温:2025年双十一综合电商成交额约1.619万亿元,全网总额约1.695万亿元,却有63%的受访者表示“没必要参与”

这不是矛盾修辞,而是今年最真实的现场

朋友圈不晒战绩,群聊不拼凑单,夜里零点不再守候倒计时,但最终的账面成绩依然刷新纪录

表面上像是“节日没落”,本质更像“玩法换挡”

为什么情绪转冷,成交还能创新高?

先把几个硬数字摆清楚

从10月7日到11月11日的长周期里,综合电商成交额1.619万亿元,星图给出的全网口径约1.695万亿元,统计范围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同时,京东披露下单用户数增长约40%,订单量增长近60%;

抖音电商在10月9日至19日间,直播销售额破亿元的商品数量同比增长约240%,超4.1万商家直播销售额同比提升约500%;

天猫开卖首日有80个品牌成交破亿,超3万家品牌成交翻倍

热的是生意结构,不是节日情绪

今年的“冷”,首先是心态变化

很多人不再追逐“热闹的便宜”,开始盘问“值不值”

“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在校园里走红的那件军大衣,像一面镜子照出务实的消费取向

与此同时,“300块以下没有真羽绒服”的网络话题很热,但缺乏权威质检支持,更多是讨论,不是结论

对商品质量的谨慎和对促销话术的审视,成为新的消费常态

再看过程体验

过去的预售、定金、尾款、跨店满减、红包叠加,让买东西像解方程

节奏被拉长到一个多月,仪式感消失,疲惫感上升

63%的人表示不愿再卷规则,因为“好玩”被复杂流程挤没了

这不是消费力消失,而是耐心在变短、算账更精明

那为何成交还能跑起来?

因为平台在重写底层逻辑

抖音电商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主打“实惠、简单、高效”

淘宝在规则上做减法

淘宝相关负责人直言推出“官方立减”,不必凑单,一件也能直降

这种把复杂优惠拆掉的策略,降低了参与门槛,让犹豫者少了阻力

AI也在悄悄接管繁琐决策:服装虚拟试穿、商品参数自动对比、个性化推荐提前把“几款合适”的候选品摆在眼前,购物从被“喊买”变成被“顺手推着走”

用户不需要被煽动,体验顺滑就会下单

边界也被打通

线下不再是路人,商场和门店把体验、测量、试穿留在现场,把支付和物流交给线上

线上线下合流,扩大了场景覆盖,很多人在“并不觉得自己在过双十一”的状态下就完成了购买

电商格局也换了棋盘

从天猫、京东“双雄”到叠加抖音的“三足鼎立”,直播间、短视频、到店体验与线上结算构成一张立体的交易网

你不盯一个平台,交易仍然发生

成交额的爆发,不是节日更热,而是供给与分发的效率更高

平台把“造情绪”的资源,转去“做效率”,把“集中一夜”的打法,变成“贯穿一季”的经营

这种结构性变化,推动了那些原本不算“主力”的品类冒头,养生食饮、小家电、新奇小物在更精准的人群中被点燃

被看见的需求多了,成交自然厚了

有一个更直观的侧影,来自桑坡村

2018年,作为“淘宝第一村”的它,在双十一当天线上卖出16亿元,快递站单日发出七万单

那几年,备货靠提前几个月压仓,利润靠那一天集中爆发

2025年初,据报道村里约八成店铺关门,厂房空置,街道安静

要说原因,不能只盯双十一的节奏变化,原料波动、赛道竞争、产品迭代都可能是变量,但有一点明确

依赖“单点爆发”的供应方式,与如今“全年分散、稳态成交”的节奏越来越不匹配

这不是一个村的命运,而是一条产业链的转弯考题

双十一并未没落,它在长大

当它变得像水电一样稳定运转时,仪式感减少,但基础设施的属性增强

平台把“玩规则”改成“做体验”,消费者把“抢低价”改成“要可靠”,商家把“赌一晚”改成“打全年”

热闹少了,力量更稳

接下来要问两个问题

第一,这种由效率驱动的增长能否持续,还是只是一次技术红利的释放期?

若要延长坡道,平台还得继续做减法,保留“官方立减”等简单直给,避免复杂回潮,同时把AI从“辅助选品”推进到“售后与履约的确定性”,让体验不止在下单前好看

第二,供应链如何适配“慢且稳”的节奏?

柔性产线、快速小批量迭代、稳定的质量和更透明的价格,将决定谁能接住新的订单结构

对消费者而言,今年的变化落到很具象的动作上

有人在超市试用新款破壁机,然后打开手机比到同款直降;

有人在直播间看完厨具实测,再到线下店摸一摸重量,再回线上付款;

也有人在校园里穿上一件军大衣,用行动表达“别拿花哨来说服”

理性的背后不是吝啬,而是把信息和时间都花在刀刃上

对平台与商家来说,路径同样清晰

把复杂的门槛拆掉,把确定的价值铆牢,把售后承诺写清楚,把品质的一致性做扎实

热搜可以不来,但回头客要来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过于复杂的大促玩法提高了商家执行成本和消费者参与门槛,简单普适的机制更利于效率提升

这句话像一把尺,量出了今年的方向感

还需提醒一点,关于品质与价格的讨论应尊重事实边界

“300块以下没有真羽绒服”更多是网络争论,不等于权威结论,消费者的警惕可以保留,判断也要看清检测与成分标注

讨论越理性,市场越健康

最后,把三句结论放在一起

热闹不是增长的必要条件,效率才是

营销不是信仰的来源,体验才是

与其靠一次爆点赢一年,不如靠稳定把每一天过好

当双十一从“节日”变回“基础设施”,它就回到了商业最踏实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