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羽绒服“爆改”羽绒被走红,可省上千元!带火了相关产业

发布时间:2025-11-15 19:30  浏览量:2

寒潮一来,武汉家家户户都在翻箱倒柜,不过这次不是找厚衣服,而是把多年不穿的旧羽绒服翻出来。[沙尘暴]

汉口一家临街店铺里,六台充绒机同时运转,白色羽绒在阳光下飞舞,陆师傅手里的拆衣刀一起一落,深色面料里突然涌出大朵羽绒,像蒲公英种子般飘散,“这是上等鹅绒,你看它多蓬松。”她随手捧起一把,羽绒立刻从指缝间溢出。

每天经过她手的羽绒服多达五十件,真假优劣一摸便知,真羽绒呈立体朵状,轻压后迅速回弹;而所谓的“飞丝”则是打碎的羽毛梗,细看呈直线状,放在掌心都聚不拢,这天早上,她刚拒收了两件填充“飞丝”的外套,“这种材料做被子会钻毛,保暖效果差,我们都会如实告知顾客”。

整个翻新过程就像一场透明手术,顾客送来的每件羽绒服先称重登记,拆解取绒后要经过三重关卡:高温消毒柜杀菌120分钟,振动筛过滤杂质,再用专业设备恢复蓬松度,最后通过充绒机均匀注入新被壳。

不少顾客站在工作间外全程围观,有位大姐看了半小时后恍然大悟:“原来我以前买的羽绒被重量不均,是填充时偷工减料。”

“六件长款羽绒服能做冬被,春秋被四件就够。”店主陆女士拿着计算器给顾客算账:翻新费用根据被壳面料,从200元到600元不等,而商场里同等填充量的羽绒被至少两千元。

正在等待取被的张女士插话:“我用了五件旧衣服,其中两件还是孩子高中时代的校服,取出的500克绒做了床薄冬被,才花三百多。”

随着春节临近,订单量以每周15%的速度递增,工作台上待拆的羽绒服堆成小山,最上面是件十年前的登山服,标签已泛黄,但取出的羽绒依然洁白如新,陆师傅说这些老物件质量反而更好,“现在有些新款羽绒服,看着蓬松,实际填充量不足”。

在等候区,几位老人交流着使用体验,穿墨绿色棉袄的婆婆说,儿子给她翻新的羽绒被比棉被轻一半,夜里翻身不费劲,她的老伴有轻度呼吸暂停综合征,厚重的被子容易引发胸闷,换羽绒被后症状明显改善。

这种消费趋势背后是理念转变,从事服装行业二十年的陆女士发现,现在顾客更关注羽绒产地、含绒量这些专业参数,有对年轻夫妻带着六件羽绒服来改造,他们专门做了功课,要求用防钻绒被壳,接缝处多加一道绗线。

当然,翻新也有局限,遇到受潮结块的羽绒需要额外烘干处理,霉变的则无法再利用,店员会建议顾客把劣质填充物取出做抱枕,避免浪费,现场就看到几个用碎布头缝制的宠物垫,里面塞着过滤后的羽毛碎屑。

该服务也带火了相关产业,隔壁裁缝店最近新增了被壳定制业务,提供十多种面料选择,老板指着天丝面料介绍:“这种材质贴身柔滑,特别适合做夏凉被。”说话时,他手上的软尺正在给顾客量制被套尺寸。

相比传统被子,羽绒被的保养确实需要技巧,店员会叮嘱顾客避免暴晒,定期通风,有经验的老师傅传授诀窍:每隔半年把被子挂在阴凉处拍打,让羽绒重新分布,如果正确养护,一床被子用上七八年轻轻松松。

夜幕降临时,店铺依然灯火通明,最后一位顾客取走了给女儿准备的嫁妆被,用全家八件旧羽绒服改造的双人被,被面上绣着并蒂莲,填充物里混着父母旧大衣的灰鸭绒和女儿童装上的白鹅绒,仿佛把家族记忆也缝进了针脚里。

看了这个“旧羽绒服翻新羽绒被”的新闻,感觉身边的“省钱小能手”和“持家达人”还真不少!网友们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正愁家里那几件旧羽绒服怎么处理,扔了可惜,不扔占地方,这办法太好了,省钱又实用,准备周末就去找找家附近的店!”

“去年就做了一床,用的是孩子小时候的羽绒服,盖着又轻又暖,感觉特别有意义。”

“仔细算了一下,600块加工费+旧衣服,对比买新的确实划算,但关键是被壳质量怎么样?会不会跑毛?”

“旧羽绒服里的绒放了几年,保暖性会不会打折扣?消毒环节能不能保证彻底?”

“听着是好,但就怕拆出来绒不好,或者遇到黑心店家以次充好,把好绒给你换了怎么办?”

“我家羽绒服都穿了好多年了,绒可能都结成团了,估计也拆不出多少好绒了,还是别折腾了。”

“有件羽绒服是上大学时妈妈买的,虽然旧了但一直舍不得扔,如果能做成被子天天盖着,感觉就像过去的温暖一直陪着自己,这个点子太戳心了。”

如果你有几件闲置的旧羽绒服,你会选择这种翻新服务吗?你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是价格、卫生,还是怕最终效果不好?快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和顾虑吧!

信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