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买998元羽绒服退货寄手机壳!套路被拆穿后道歉

发布时间:2025-11-17 01:51  浏览量:1

“7天无理由退货”本是电商平台保障消费者权益的贴心政策,却被部分人当成了“白嫖”商品的漏洞。近日,石家庄一名女子网购998元品牌羽绒服后,申请退货时竟用一个廉价手机壳“偷梁换柱”,试图骗取正品衣物,不料被细心商家和快递员联手识破,事件曝光后引发全网热议,更牵扯出背后隐藏的“薅羊毛”灰色产业链。

事件要从一家线上服饰店的异常退货说起。店主于洋经营电商已有六七年,11月初,一名姓张的女生在其店铺下单了一件标价998元的长款男士羽绒服,收货仅三天就以“款式不合适”为由申请无理由退货。按照常规流程,于洋爽快同意了申请,嘱咐仓库同事收到退货后及时办理退款,丝毫没有察觉到异样。

然而,当仓库工作人员核对退货物流时,却发现了蹊跷:系统显示包裹已“签收”,但店铺并未实际收到货物。于洋立即联系负责配送的快递员核实情况,起初快递员坚称没有派送该快件,直到双方当面对质,真相才浮出水面。快递员回忆,他确实收到过一个寄往该店铺的包裹,收件人姓名和电话都是涉事女生的,配送时女生电话指示他“代签收后直接丢弃”。出于职业敏感,这位有三四年经验的快递员没有照做,不仅留存了包裹,还录制了通话录音,正是这份关键证据戳穿了骗局。

当快递员将包裹交给于洋时,拆开后里面根本没有羽绒服,只有一个价值几块钱的普通手机壳。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个手机壳并非女生自己寄出,而是她特意在另一家网店下单,直接将收货地址填为羽绒服商家,试图利用物流签收记录伪造退货成功的假象。面对铁证,于洋第一时间联系涉事女生,对方却一口咬定“寄的就是羽绒服”,还反过来指责商家“想赖账”,甚至威胁要向平台投诉、给店铺打差评。

让于洋更加确定这是恶意欺诈的是,他查看女生的购物账号时发现,平台标注了“体验分不计入”的提示——这通常是多次违规、信用评分极低的账号才会有的标识。随后,于洋整理了完整的证据链:发货时的商品称重记录、打包视频、收到退货后的拆包视频、手机壳实物照片,以及快递员提供的通话录音,一并提交给了平台。平台经过核实,很快判定店主胜诉,驳回了女生的退款申请。

事件并未就此结束。于洋将整个过程发布到社交平台,提醒同行警惕此类新型诈骗套路,视频迅速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吐槽:“这操作真是把‘无理由退货’玩出了新高度,脸都不要了”“几块钱的手机壳想换近千元的羽绒服,算盘打得全互联网都听见了”“支持商家维权,不能让这种人钻了规则的空子”。随着舆论发酵,11月14日晚,涉事女生的男友主动联系于洋,发来道歉录音,试图平息事态。

在录音中,男友表示女友是在校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是被一个所谓的“省钱攻略群”诱导才出此下策。该群打着“零成本购物”“以小博大”的旗号,声称能教人“白嫖”商品,还提供“一条龙服务”,女生支付了六七十元“手续费”后,按照群内“导师”的指令完成了调包退货操作。男友多次致歉,称已严厉批评女友,承诺会尽快将正品羽绒服完好寄回,恳请于洋删除视频、停止传播个人信息。

对于这份道歉,于洋并未完全采信,但考虑到女生的学生身份,且自己没有造成实际经济损失,他选择宽容处理,不再追究法律责任,仅要求对方按规定退回商品并办理正常退款,但拒绝了删除警示视频的请求。网友们则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学生身份不是违法的挡箭牌”,也有人呼吁深挖背后的“薅羊毛”产业链,“比起单个参与者,那些组织诈骗的人才更该被追责”。

事实上,这种利用“7天无理由退货”进行调包诈骗的行为并非个例,早已成为电商行业的顽疾。2024年3月,刘某就因发现电商主平台与二手平台的信息壁垒,长期在二手平台低价购入瑕疵鞋,再在主平台下单同款新鞋,调包后退货,将正品转卖获利8万余元,最终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二万元。更有甚者,高某在一年多时间里,多次购买名牌化妆品后用假货调包退货,累计涉案金额达13万余元,同样以诈骗罪获刑 。

这些案例背后,是“7天无理由退货”政策被滥用的现实困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消费者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经营者需在收到退回商品后七日内返还价款。但部分人钻了“退货审核难”的空子,衍生出“买真退假”“买新退旧”等诈骗手段,让商家苦不堪言。数据显示,电商女装行业的退货率普遍高达50%至60%,直播带货的退货率更是超 过80%,其中不乏恶意退货的情况 。

对于商家而言,应对此类诈骗的成本极高。一位服装网店老板算了一笔账:每发生一单退货,来回快递费、包装费、人工费加起来近20元,若商品被调包或弄脏无法二次销售,亏损则更大。为了自保,不少商家被迫想出各种“奇招”:在羽绒服拉链上挂密码锁,确认收货后才告知密码;使用比常规尺寸大4到5倍的巨型吊牌,增加穿着不适感以降低退货率;在拆包工作台� ��装高清监控,全程录制退货验收过程,避免举证无门 。

法律层面,这种调包退货的行为早已超出民事纠纷的范畴。根据刑法规定,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 。如果调包商品价值达到一定标准,就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比如高某调包化妆品获利13万余元,已达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即便是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也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同时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平台在这类事件中也肩负着重要责任。此前普陀区检察院就曾针对相关案件发出检察建议书,指出部分平台的退货规则存在设计漏洞,建议优化规则、设置退货频次门槛、运用大数据监控异常账户,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第三方审核机制 。如今,不少平台已采取相应措施,对高频退货、信用不良的账户进行标记,限制其退货权限,同时明确了商家的举证标准,要求拆包验货必须全程录像,且需清晰展示物流单号和商品状态,否则视为无效举证。

这场“羽绒服换手机壳”的闹剧,最终以商家维权成功、涉事女生道歉告终,但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停止。“7天无理由退货”政策的初衷是平衡消费者与商家的权益,营造放心的购物环境,而非成为少数人投机取巧的“工具”。消费者享有退货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诚信义务,退回的商品必须完好无损、原物返还;商家则需要完善自身的风控流程,重视证据留存,遇到恶意欺诈时敢于维权;平台更应不断优化规则,堵塞漏洞,让违规者无处遁形。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交易,都需要双方共同守护。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要远离各类“白嫖”“薅羊毛”的灰色产业链,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一时的贪念可能会付出法律代价;对于商家来说,既要做好自身防护,也要理性维权,不纵容违规行为;对于平台而言,需肩负起监管责任,让规则真正成为公平交易的保障。只有多方合力,才能让“无理由退货”回归本意,让电商行业在诚信的土壤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