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奢侈品的羽绒,中国年产40万吨将它 “拉下神坛”
发布时间:2024-12-25 14:03 浏览量:4
今天,中国每年的鹅鸭出栏总数超过47亿只,它们经历屠宰、去毛、加工、烹饪成为道道佳肴,造福了无数中国人的胃。
而在庞大的鹅鸭肉食品工业背后,一类知名的副产物也因此获得了超过 40万吨的稳定年产量,温暖了无数人的冬天,它就是羽绒。
作为天然保暖材料中的精英,羽绒的一生要经历哪些波折?它们又是如何化身一件完美冬衣的?
中华龙鸟的化石
鸟语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5亿年前,这是一只中华龙鸟的化石,在它身上已经能看到羽状的毛发痕迹,这些羽毛连接了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随着时间推移,今天的鸟类已进化出集飞翔、求偶、护体、保温功能于一身的专属外衣。
这身羽衣分为正羽和绒羽,后者就是你熟悉的羽绒,国标中将其称为毛片和绒子。
它们主要生长在鸟类的胸部和腹部,只占全身羽毛的5%至10%,却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保温功能,让鸟类在严冬里也能保持平均40摄氏度的舒适体温。
正羽和绒羽
这是如何做到的?实际上,构成羽绒的材料并不特别,它主要是角蛋白,与你的指甲、头发成分相同,其保暖的关键在于结构。
羽绒中的绒子呈辐射状立体结构,中心的绒核向四周发射出大量柔软的绒丝,绒丝上又有许多细小的绒脂。每条绒丝本身是空心的,它由中空的鳞片交叠而成,表面还会形成鳞节等微结构,令大量空气滞留其间。
空气是你身边热导率最低的物质,但前提是它是静止空气,这是因为流动的空气会在温差下形成对流,不仅无法保温,还会将你的热量偷走,让你凉得更快。
而当空气被绒丝禁锢在羽绒周围时,就形成了一层天然屏障,阻挡了热量的流失,从而产生保温效果。
早在西周时期,古人就曾以鸟兽、毛羽制作外衣,名为毳衣。东汉史料中也记载当时岭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会用鹅绒填充衣服被子,以此御寒。
第一件羽绒服
无独有偶,中世纪的维京人和英国人也有将鸭绒塞进被褥中保暖的先例,而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羽绒服诞生于1936年,由美国冒险家埃迪鲍尔设计。
以高织棉面料包裹鹅绒,采用菱形行缝进行固定,防止窜绒。埃迪鲍尔将这件衣服称为Skyliner,并在四年后为它申请了专利。
今天,市面上常见的羽绒服依然以鸭绒或鹅绒为填充物。含绒量即绒子的占比是一项重要指标,直接决定了羽绒服的品质和价钱。
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羽绒服装填充物中含绒量不应低于50%。市面上常见的商品含绒量一般在 80%上下。含绒量一致时,羽绒的蓬松度越高,绒子的形态越完整。羽绒内部的空气容量越大,保温性能也越好。
以含绒量90%的皖西白鹅绒为例,它因品质优异,大量出口海外,价格可以达到每公斤1100元以上。然而,同品质鸭绒的价格却还不到它的一半。
这是由于鹅的生长周期长,饲养成本高,养鹅的远不如养鸭的多,因此鹅绒产量稀少,自然价格高昂。在我国,鹅绒只占羽绒总产量的1/10左右。
在装进你的衣服里之前,这些来之不易的羽绒需要经过严格处理。
这是一批原毛,它们来自一群北京白鸭,这些鸭子经过人道屠宰,脱毛取绒,得到的羽绒与洁白蓬松相去甚远,它们沾着灰尘、油脂,颜色发黄,闻起来还有一股令人上头的臭味。
这些原毛会被投入清洗设备,经过水洗、脱水、烘干、除尘、除铁等步骤去除杂质和污秽。通过相连的管道清洗后的原毛会直接进入这座多厢分毛机。
分毛机一般有10米高,下面翻搅,上面吸气。轻质的绒子随着气流上升,通过不同距离的收集口将绒子与毛片分离,得到纯净的原料绒。
多厢分毛机
依据产品需求,这些原料绒会再度进行上述步骤,通过更精细的分毛筛选,得到不同含绒量的成品绒。在羽绒服生产线上,由充绒机将蓬松化梳理后的羽绒冲入两层胆料内部,与面料、里料一起裁剪缝边,旁边一件羽绒服就诞生了。
今天的你也许无法想象,羽绒服曾经是一件奢侈品。上世纪40年代羽绒服刚问世时,作为原料的羽绒大多来自东欧国家,价格昂贵,羽绒制品也只对高端市场供应。
当时一件羽绒服的售价为35美元,按照购买力换算,相当于现在的5500元人民币,令普通人难以承担这份温暖的代价。
改变这一现状的是中国。
中国的羽绒产业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方长大的人们可能听过走街串巷的小商贩鸡毛鸭毛换糖吃的吆喝。这些商贩用以物易物的形式收集鸭毛送去收购站,等待羽绒厂的工人来这里采购。
与这种零散的收购模式不同,百里之外,江西九江市的共青城,一条源头直抵加工的羽绒生产线正悄然诞生。
建车间,自产自销
那是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小的养鸭场,曾经被视作垃圾的鸭毛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人们就近建起一座加工车间,对鸭毛进行清洗分绒,自产自销。后来,他们受到进口服装的启发,学习国外的行缝工艺,生产出了中国的第一件羽绒服。
自此,在水禽资源丰富的长江流域,一座座羽绒加工厂拔地而起,结合现代化技术,不断升级设备,提高生产质量。
在杭州萧山、江苏常熟等地,羽绒生产与逐渐起步的服装制造业快速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羽绒服产业链。波司登、雪中飞等知名的国产羽绒服品牌也开始崭露头角。
与成熟产业并进的是中国日益增长的羽绒出口量。
从2009年起,中国羽绒的平均出口增长率达到9.18%。国产羽绒的大量出口打破了全球羽绒稀缺的窘境,充足的供应让羽绒制品不再高在上,价格下降,羽绒服也从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奢侈品变成了人们负担得起的大众商品。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羽绒和羽绒制品出口国,供应全球80%以上的羽绒原料,出口金额高达26亿美元,这是中国制造取得的又一辉煌成果。
过去的60年,我们用一个产业的从无到有,改变了严冬萧索的旧貌,为千千万万人带来了温暖。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这些羽绒会飘洋过海,跨越国界,赶在雪花落下之前,奔赴每一个寒冷的角落,让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都能共享这份来自世界东方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