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嫩江|从铁锅炖到黄金链,小城玩转大鹅产业魔方

发布时间:2025-03-20 13:17  浏览量:8

文|王芊

在零下30摄氏度的黑龙江嫩江,一群“白胖子”正搅动县域经济的春水。冰天雪地里,养殖户老张捧着刚出壳的鹅苗笑得合不拢嘴:“这小家伙比金蛋还金贵!”三年前还在地头转悠的他,如今已是年入30万的“鹅司令”。这场始于农家院的产业变革,正在书写“金鹅传奇”——2024年,嫩江385万只大鹅扑棱出3.6亿元产值,硬生生把“铁锅炖”炖成了“黄金链”。

‌政策孵化器破壳:从炕头到产业链的72变

“养鹅能补钱,贷款贴一半,死了有保险!”这句顺口溜在嫩江养殖户中口口相传。政府打造的“金鹅政策包”像暖炕般托起整个产业:大鹅养殖保险的保险费通过政府各级补贴,养殖户自己仅需缴纳每只0.6元的保险费,保额每只50元;养殖户贷款买饲料,政府掏腰包贴息;就连鹅苗住进的“育婴房”,都享受每平方米200元的恒温补贴。三年来,2686万元真金白银化作鹅舍里的声声欢叫,养殖量火箭般从102万只窜至385万只。

在墨尔根古驿道旁的现代化孵化中心,智能温控系统正守护着百万鹅蛋。“以前炕头孵鹅看天吃饭,现在流水线日均破壳1.2万只。”技术员小王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45天育肥周期、95%成活率,这些数字让传统养殖脱胎换骨。更绝的是“脱贫鹅”计划——建档立卡户每养一只鹅,额外多拿5元补贴,让大鹅真正成了“共同富裕鸟”。

‌产业链造金术:一根鹅毛的奇幻漂流

在九三经济开发区的羽绒车间,机器正把蓬松的鹅绒卷成“云朵”。这些每吨价值40万元的“软黄金”,即将飞向波司登的冬季新品。“以前宰鹅取肉,现在连呼吸都赚钱。”厂长李建国算着账:鹅血提炼血清,卖给生物制药企业;鹅肝制成法式鹅肝酱;鹅毛梗变身羽毛球,直供李宁工厂。原本20元的整鹅,拆解后身价暴涨8倍。

夜幕降临,“北鹅”直播间里热气腾腾。主播操着东北腔喊:“老铁们!咱家熏鹅用柞木慢烤8小时,拍一发三!”镜头扫过现代化中央厨房,真空包装的鹅肉预制菜正乘冷链南下。从北大荒门店到北上广餐桌,这只东北大鹅完成从“土味”到“轻奢”的华丽转身。品牌总监透露,与八一农垦大学联名的药膳鹅汤,还没上市就收到东南亚百万订单。

立鸡群的秘密:小城玩转产业魔方

站在千亩鹅产业示范区的观景台,嫩江市委书记崔凯指向远方:“那里要建鹅文化主题公园,游客能体验‘追鹅大赛’。”这个把“鹅元素”刻进DNA的城市,正用三产融合打破产业边界——春季办鹅苗认养节,夏季搞羽绒时装秀,冬季推全鹅宴美食游。就连废弃的鹅毛都被艺术家制成羽毛画,变身文创爆款。

在鹅血清生物实验室,科研人员有了惊人发现:鹅抗体竟能对抗罕见病毒。这项突破让嫩江站上生物医药新风口,原本论斤卖的鹅血,如今论克计价。更绝的是“数字鹅倌”系统,每只鹅脚环里的芯片记录着运动轨迹,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鹅生全记录”。

从雪原到云端,嫩江大鹅的翅膀扇动出县域经济新气象。这座小城用“政策温度+科技硬度+文化厚度”,把传统养殖业炼成点石成金的产业魔方——毕竟,能把自己炖成3.6亿产业的鹅,注定不是普通家禽。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