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动来了 国务院发文:让AI像水电一样流进每一条生产线
发布时间:2025-09-14 21:53 浏览量:2
“车间里,机械臂自己找瑕疵;农田里,无人机追着稻穗数穗粒;药店里,AI药师三分钟给出用药方案。”这些过去只在宣传片里出现的画面,如今被一份国务院文件“加速”变成日常。9月12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正式挂网,明确提出:到2027年,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75%,大型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突破90%,形成不少于300个可复制、可推广的“AI+制造”示范场景。一句话,人工智能要像水电一样,流进每一条生产线。
政策到底有多细?记者把文件逐条拆解,发现“真金白银”就藏在五个“第一次”里:
首先,第一次把“高端算力芯片”写进粮食安全级别。
意见要求,对国产GPU、AI加速卡实施“首台套”保险补偿,中央财政按保费80%给予补贴,单家企业年度最高可拿1亿元。武汉、合肥、成都三地已连夜出台配套,地方再追加20%补贴,“国补+地补”双重叠加,企业换芯成本直接降四成。
然后,第一次给“数据”定价。
文件明确,工业数据可纳入财务报表,作为资产入账;数据加工成本可计入研发费用,享受加计扣除。浙江试点两个月,12家装备企业把“工况大数据”评估进表,平均资产负债率下降3个百分点,银行授信额度上浮15%。
其次, 第一次为“小模型”开绿灯。
意见鼓励“行业小模型”走“备案制”而非“审批制”,10亿参数以下、应用于单一场景的算法,向属地工信部门备案即可上线。广东佛山一家陶瓷厂,用30万张瑕疵砖照片训练出0.8亿参数质检模型,上线一周把次品率从1.2%拉到0.15%,工厂负责人说:“原来办证要跑三个月,现在网上提交,三天就回执。”
除此之外,第一次允许“AI工程师”评职称。
人社部同步发文,增设“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序列,不唯论文、不唯学历,只看“模型落地效益”。深圳已率先试点,首批42名车间程序员获评副高职称,月薪直接翻一番,企业留人率提高30%。
最后, 第一次设立“AI+”专项再贷款。
央行将安排2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利率比基准低80个基点,重点支持中小企业采购AI软硬件。苏州一家做轴承的“小巨人”,凭采购国产AI质检机的发票,半小时拿到800万元信用贷,年化利率仅2.9%,老板笑称:“比房贷还便宜。”
“人工智能+”不是简单装台电脑、连条网线,而是让算法长进工艺里。意见给出“路线图”:
- 2025年底,先啃“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三大行业,每条产业链选10家链主企业,开放场景、开放数据、开放标准,做成“样板间”;
- 2026年,向医药、建材、食品、纺织等10个传统行业铺开,打造100个“无人工厂”标杆;
- 2027年,全面开放,累计培育300个示范场景、1000家智能工厂,带动工业软件、AI芯片、传感器新增产值突破万亿元。
为了让企业敢干、会干、能干,国务院同步启动“AI+”服务包:
- 国家层面,组建50个“首席算力官”团队,对口20个省份,免费帮企业做诊断、配方案;
- 地方层面,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地设立“算力券”,中小企业租用国产芯片算力,可抵50%租金,上不封顶;
- 银行层面,工行、建行、招行三家联合推出“模型贷”,以算法著作权、数据资产作质押,授信额度最高5000万元,审批周期压缩到10个工作日。
“政策暖风”已吹到车间。在重庆两江新区,赛力斯汽车工厂把AI视觉检测搬到冲压线上,0.3秒识别一个焊点,单车成本降240元,按年产30万辆算,一年省出7200万元;在江苏常熟,波司登羽绒服工厂用AI预测销量,备货准确率从65%提到85%,库存周转天数缩短18天,仅面料资金就少占3亿元。
广东东莞,一家做蓝牙耳机的小厂,用AI质检把良品率从92%提升到99.5%,海外客户把原本放在越南的订单又转回中国。老板黄伟明感慨:“AI不仅省了成本,还保住了订单,更保住了300多名老乡的饭碗。”据海关统计,2025年前8个月,东莞“AI+制造”相关品类出口额同比增长18.7%,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
山东寿光市,15万亩蔬菜大棚装上“AI管家”——温湿度、光照、CO₂浓度实时进手机,模型自动提醒“明天下午两点放风”。菜农王春玲算了一笔账:一年少用农药3次,节省人工40%,每亩增产1200斤,“一部手机管百亩棚,比以前靠天吃饭踏实多了”。目前,寿光模式已复制到河南、江苏等6省,累计带动农户增收超5亿元。
正如工信部负责人在吹风会上所言:“谁把AI先用好,谁就能赢得下一个五年。”发令枪已响,中国制造的“智慧引擎”,已经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