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年代了还“闭门造车”!品牌未来不在会议室,应该是公共舆论场
发布时间:2025-09-16 16:47 浏览量:3
你有没有发现?都什么年代了,很多品牌还在闭门造车,在会议室里把策略聊得天花乱坠,落地后却没人买账,毕竟消费者不会为闭门造车的方案买单。
那真正能让品牌走得远的东西,藏在哪里?不是市场部的PPT,而是公共舆论场里的每一次互动:可能是用户的一条真实评价,也可能是一次引发共鸣的话题讨论。
为什么会议室里的规划撑不起品牌未来?公共舆论场又该怎么建出品牌生命力?
或许有人会说,中小品牌资源有限,哪有精力在公共舆论场搭建公共心智?毕竟像爷爷不泡茶请舒淇代言、波司登搞全球面料研发,都需要不少成本,中小品牌连基础的产品生产都要精打细算,哪敢往公共舆论场投入?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质疑确实有现实依据。
中小品牌的预算、人力往往集中在生存层面,比如保证供应链稳定、控制产品成本,很难像头部品牌那样在公共舆论场做大规模话题运营。
但仔细想想,公共心智的核心是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形成共识,未必需要大投入。比如有些地方小众餐饮品牌,在本地生活类社交平台,靠真实分享食材来源、和顾客互动菜品改进建议,慢慢积累了实在、贴心的口碑,这其实就是小范围的公共心智建设。
不是所有公共心智都要靠明星代言、全球联名,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能和用户真诚沟通的方式,所以资源有限不该是中小品牌放弃公共心智建设的理由。
还有人可能觉得,技术驱动型品牌,比如一些科技硬件品牌,只要技术够硬、产品够好,根本不用在公共舆论场花心思,消费者自然会买账,搞公共心智就是花架子。
这种看法忽略了当下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就像小米汽车,虽然有技术实力,但如果只靠发布参数表,消费者可能还是会有顾虑。而它通过答网友问、线下体验活动,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的透明和真诚,这才建立了信任。
技术过硬是基础,但要让消费者相信,还得通过公共舆论场传递品牌的价值观和态度,让消费者不仅认可产品,还认可品牌本身。
所以就算是技术驱动型品牌,公共心智建设也不是花架子,而是把技术优势转化为消费者信任的重要桥梁。
也有人会质疑,公共心智的效果很难快速看到,而企业要冲短期业绩,把钱投到效果广告上能马上看到转化,何必把预算分给品牌广告、公共心智建设这种慢活?
从短期业绩角度看,效果广告确实能快速拉动销量,这是它的优势。但原文里凯度的研究数据很有说服力:企业70%的销量来自品牌指定购买,只有30%来自短期效果转化。
如果只盯着短期业绩,一味靠效果广告拉转化,长期下来会陷入增长疲软。
就像有些品牌,靠低价促销、流量投放短期销量上去了,但消费者没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和信任,促销一停销量就掉。
而公共心智建设虽然见效慢,却是在积累品牌资产,等消费者有需求时,会优先想到这个品牌,这是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所以企业不能只看短期,得平衡短期效果和长期品牌建设,给公共心智建设留出空间,这样才能穿越周期,实现稳定增长。